【编辑絮语】免于恐惧
本文来源于 财新《新世纪》 2010年第30期 出版日期 2010年07月26日 | 评论(1)
这一周,最热闹的新闻,莫过于武汉“打错门”事件。这个事件暴烈的性质、诡异的逻辑,引发诸多疑问:
其一,如果六个警察真是“打错了”,那么,他们想打的是谁?作为设在省委里的“信访专班”人员,他们的日常工作是什么?或许打人就是他们惯常的对付上访群众的工作方法?
其二,被打的厅官夫人多年来一直为女儿的不幸遭遇讨说...
本文来源于 财新《新世纪》 2010年第30期 出版日期 2010年07月26日 | 评论(1)
这一周,最热闹的新闻,莫过于武汉“打错门”事件。这个事件暴烈的性质、诡异的逻辑,引发诸多疑问:
其一,如果六个警察真是“打错了”,那么,他们想打的是谁?作为设在省委里的“信访专班”人员,他们的日常工作是什么?或许打人就是他们惯常的对付上访群众的工作方法?
其二,被打的厅官夫人多年来一直为女儿的不幸遭遇讨说...
本文来源于 财新《新世纪》 2010年第28期 出版日期 2010年07月12日
几年前,曾读过一本书《水知道答案》,作者江本胜,日本人,连续数年用高倍显微镜在零下5度的温度下拍摄各种水的结晶,最后他有一个发现:“听了贝多芬《田园交响曲》的水所呈现的结晶,像这首明快、清爽的曲子一样美丽而工整;听了肖邦的《离别曲》的水晶体,美得小巧玲珑,并分散成几块。”“让水听了充满愤怒与反抗色彩的重金属音乐,它的结晶的形状就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