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夜

11月的最后一个下午,我到酒仙桥办事。
在北京20多年了,居然是第一次到这个地方,惊讶于这里的破败。好像回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历史在这里停滞。
信手拍了一些照片,算是对80年代记忆的追思。
这是一个狂风大作的下午。落叶在风中无助地旋转、飘零。
回程时,已是黄昏。坐在驾驶室内的副座上,我在行进中拍了一组照片。因是逆光,阴阳割昏晓。我名之为《白夜》,恰似这几日心情的写照。
...
11月中下旬,我以《中国改革》杂志记者的身份,在浙江做了一次穿梭式采访,对浙江很有好感。
为什么?因为我感觉到,浙江上上下下都很有活力。政府行政效率较高,但不太扩张自己的权力,比较讲理。这就给民间让出了一定的发展空间。寻常百姓可以遵从自己的需要,经营自己的生活,得生民之乐。
用浙江省长李强的话说,浙江资源匮乏,浙江的改革,“就是把自己变成资源。”
这个道理,也是老生常谈,并无出奇之处。但做到,...
(一)
“你摸摸看,我是不是瘦了?”她指指自己的左肩,说。
确实很瘦。这是初夏的5月,她的身躯顶着单薄的衣衫,犹如衣架。我触碰了一下她的肩膀,又迅即收回手:凸起的肩胛骨太硌手了。
“你看我,瘦成什么样了啊?”她悲哀地望着我。
无须回答。我知道,她要的不是答案,而是在索取同情。但同情是廉价的,我决定不予满足。我说:“你该去看医生。”
这是她最怕听的话。“不不,我自己吃中药调理调理就行了。”...
这两天,一些微信圈里又在讨论一件两年前的旧事。
麻省理工学院28岁的中国女留学生郭同学2012年10月26日弃世。11月3日,死因调查还在进行中,深圳晚报发表了一篇报道,作者是该报的深度调查部记者。
该报道直截了当说:郭同学是“自杀身亡”,“疑因压力大”。
这篇“深度报道”,通篇只采访了郭同学的一个中学好友,以及大段引用了郭同学本人的博客文字。先铺陈了中学同学对她的评价,“乐观、坚强、阳光、向上”,然后设...
最近连续接触了几个病例,对精神疾病治疗的复杂性有了一些领悟。
这几个病例,有的很快治好;也有的波动反复,或迟迟不见效。我反复思考,觉得可以用 “治疗窗”这个概念来解释。
(一)
从现有医学实践看,精神疾病药物的有效性是显而易见的。这好比拉一下灯绳,“咔嗒”一声,灯就亮了——吃药就相当于拉下开关,只要药物到位,患者的症状自然就能缓解。
当然,这需要一系列前提条件。比如,灯要亮,必须有电,...
我写了博文“干新闻的六个好处”后http://zhangjin.blog.caixin.com/archives/78329,应和者有之,批评者亦有之。
甚至也有同事表示不满。他(她)们说:我就热爱旅游!平常出去采访,那么大的压力,哪有时间和闲心去逛?也有的说:我喜欢朝九晚五!免得我整天都得在工作状态!
前同事常红晓留言:“这篇把当记者的好处都说尽了,下篇该写写挑战和应对了吧?”
好吧,遵红晓兄提示,我来写写“干新闻的若干不好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