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尚善知心沙龙今天(827日)第一次到上海举办活动,我即受邀做主题讲演,深感荣幸。

 

算起来,我这是第五次参加北京尚善公益基金会的活动,已经没有更新的故事可讲;好在这一两年,我对抑郁症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今天就利用这个机会,做一个总结,系统和逻辑化地阐述一下我对抑郁症问题的完整观点。

 

我想讲7个问题:

 

1.    抑郁症是一种特异性疾病,不同的患者情况各异;

 

2.    抑郁症疗法多种多样,要打通各种疗法,寻找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模式;

 

3.    如果采用药物治疗,最重要的遵从医嘱,坚持服药,足量足疗程;

 

4.    如果采用心理治疗,最高的境界是接纳;

 

5.    如果是运动治疗,就要研究技术环节,让运动能够达到效果;

 

6.    在治疗之外,努力找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来做。一方面便于转移注意力,一方面发现自身价值。价值发现是一种比较高级的心理治疗;

 

7.    信心是康复的最后保证。

 

这七句话,是按照一个逻辑体系递进、环环相扣的。接下来我具体阐述。

 

 

(一)  抑郁症是一种特异性疾病,不同的患者情况各异

 

所谓“特异性”,是指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性,亦即多组对象之间对应的选择关系。例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就意味着这把钥匙和那把锁之间,具有特异的、排他的对应关系。

 

以此推衍到抑郁症,意指抑郁症不是一种病,而是一类病。就是说,抑郁症是多种症状的综合表述,如失眠、情绪低落、兴趣丧失、能力下降、社会退缩等,这些症状综合在一起,称之为抑郁症。一位抑郁症患者,可能表现为其中几种症状,另一个患者,可能表现为另几种症状;相应地,这位患者的治疗方法,和另一位患者的治疗方式也不会完全一样。这就叫抑郁症的特异性。

 

我产生这个认识,也有一个过程。最初,我抑郁症病愈后,非常狭隘地认为,自己的症状、自己的治疗方法,就代表着抑郁症的全部。如果别人的症状和我不相符,就不是抑郁症。

 

后来,接触的患者越来越多,我才发现每一个患者都有着自己的特异性。抑郁症之所以难治,就是因为其病因至今没有搞清楚,其症状和治疗方法也复杂多样。对于抑郁症,缺乏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共性尺度。

 

比如,失眠是大多数抑郁症患者的一个标志性症状,但偏偏有人不失眠,反而嗜睡;有人头疼,但也有人从不头疼;有的患者有自杀倾向,有的患者没有;同样一种药,不同的患者吃下去效果不一样;甚至同一个患者,在不同的时期,吃同一种药效果也不一样。

 

上述种种,就是抑郁症的特异性在患者身上的体现,同时提示着抑郁症的复杂性和难治性。

 

 

(二)对抗抑郁症,要寻找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模式

 

认识到抑郁症的特异性,有什么意义?

 

其意义在于:在抑郁症诊断问题上,要有开放性,不能简单地认为,有某种症状是抑郁症,反之就不是;相应地,对某个患者适用的治疗方式,换到另外一个患者身上,也许就不适合。对于抑郁症,不存在“最好的”治疗方式,只存在“最适合”治疗方式。

 

既如此,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都要以包容的、开放的心态,去寻找最适合的治疗方式。有的人适合药物治疗,有的人适合心理治疗。或者说同一个患者在某个时期需要药物治疗,在另一个时期又适合心理治疗。有的患者运动有效,也有的患者学佛有效,等等。千万不要认为刻舟求剑,唯我正确,排斥别的方法;当然也不要盲从。

 

这就是说,你可以认为自己的方法最好,但不能认为别的方法就是错的。

 

在我看来,药物治疗、心理治疗、运动治疗、中医治疗,对于不同的人群都会有适用性;其他如阳光疗法、音乐疗法、宗教疗法、瑜伽、灵修等等,也会有辅助作用。不要把一种疗法孤立和封闭起来,而要打通各种治疗方法,以患者为中心,以治愈为目的。

 

有用的就是最好的,无害的就可以尝试。这是我今天要讲的第二句话。

 

 

(三)如果采用药物治疗,必须坚持服药,足量足疗程

 

刚才提到,治疗抑郁症,要打通各种疗法;各种疗法中,我认为最通用的是药物治疗。

 

我知道很多人都排斥药物治疗,原因无非是药物治疗并不总是有效、有副作用、不能去根、容易复发,等等。这些顾虑不无道理。但世界上哪有完美的事情?相对而言,药物治疗毕竟还是最可靠的方法,世界上大多数抑郁症患者,都是靠药物治疗治好的。

 

心理治疗是另一种主流治疗手段。但心理治疗有很多前提,涉及病情的程度、患者的主动性、患者与咨询师是否匹配等等,同时心理治疗对患者的素质也有很高的要求。药物治疗则相对可控。每一个小小的药片,都是科学的凝聚,采用药物治疗,就相当于把自己交给了科学。药物治疗的可操作性、可复制性,都比心理治疗要高一些。

 

但是,药物治疗也不容易。要采用药物疗法,就必须坚持一个原则:相信医生,遵从医嘱,坚持服药,足量足疗程。

 

一般来说,西药发挥作用是“立竿见影”的。可是,抗抑郁药是个例外。这是因为,抗抑郁药物被服用后,首先要通过胃肠,经肝静脉进入肝脏。从肝脏角度看来,这些药物都是毒物,肝脏的功能就是将其降解、破坏。在肝脏的严防死守下,只有一小部分药物能透过各种生物膜进入血液;而后,抗抑郁药物将面对其旅程上最后一道强大的防御体系,叫血脑屏障。

 

血脑屏障是指由脉络丛形成的血浆和脑脊液之间的屏障。这道屏障能够阻止异物由血液进入脑组织,它对保持脑组织内环境的稳定,保护大脑,维持中枢神经系统正常生理状态,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而药物对大脑来说,就是一种异物,血脑屏障无法识别药物是友是敌,只能一概剿杀于门外。

 

可以想见,抗抑郁药物从被患者服用开始,就走上了漫长的艰难旅程,一路损兵折将,最终只有少部分能够进入大脑组织,作用于神经系统。

 

这意味着,抗抑郁药物要实现改善大脑神经递质的功能,既需要足够的药量,也需要足够的时间。任何一种抗抑郁症起效,至少需要四到六周的时间,有的甚至需要六到八周。这就是“足量足疗程”的由来。

 

很多患者不知此理,服药三五天后,发现没有效果,就失望而停药;也有的患者坚持服药一段时间,正面效果没有显现,副作用却先期到来。他看不到前景,又难以忍受副作用的痛苦,中途放弃服药,何其可惜。

 

因此,无论选用哪种药,都必须用足治疗剂量。不要期待奇迹发生,要咬紧牙关,坚持一直到药物起效。

 

 

(四)如果采用心理治疗,接纳是最高的境界

 

比起药物治疗,心理治疗更为复杂,光门派就上百种,如精神分析、行为认知、人本主义、团体治疗、催眠、家排等等。即使是同一个门派,不同的心理医生的操作方法也不一样。

 

今天在这里,我不想详细分析心理治疗的各种门派,只想讲一个问题,心理治疗的本质是什么?

 

我认为,心理治疗的本质是修复创伤,解决内心的冲突。如何做到?各种门派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具体的手段,而在此之上,我认为要树立一个观念:抑郁症是人体自我保护,因此心理治疗的最高境界是接纳。

 

什么是抑郁?很多人会列举出一系列症状:悲观、呆滞、低落、自我贬低、思维迟缓、运动抑制,等等。病情严重时,患者什么也不想干,什么也干不了,连刷牙、洗脸的生活能力都丧失了。

 

但这一切不过是表象。深入到内核,我们看到:抑郁的本质是人体启动的自我保护。

 

人的生命能量是守恒的。当你过度使用自己,透支生命,天长日久,便会积劳成疾,体力、精力逐渐流失,终于不能承受。这时,身体便会启动自我保护机制,强制休息,减少消耗,节约能量——这就是抑郁。

 

正因为此,很多抑郁症患者在病程中都会把自己封闭起来,封闭是他对抗外部世界侵袭的防御方式。这并非主观意愿,而是生命的本能选择。

 

如果你能认识到这一点,当你得了抑郁症,就不至于惊慌失措,怨天尤人,心想“为什么是我”?而会把抑郁看成上天给予的礼物,“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正确地认识抑郁——它是结果,不是肇始;它是必然,不是偶然;它是朋友,不是敌人。接受它,善待它,告别它。

 

总之,对待抑郁症,我们能做的,首先是相信科学,积极求治;其次,就是寻求内心的平衡,接受得病的事实,接受不堪的经历,接纳自己,包容别人。

 

在此前提下,才谈得上寻找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式。在困境中尝试,在尝试中等待,在等待中改变,在改变中重生。

 

 

(五)如果采用运动治疗,要研究技术细节

 

除了前述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运动治疗,尤其是跑步,也越来越成为抑郁症的有效的方式。

 

道理不复杂:除了能强身健体,跑步能刺激大脑产生一种化学物质—内啡肽。这也是一种神经递质,可以调节大脑内神经递质的平衡,使之达到平衡状态。

 

很多患友,比如毛大庆、钟瑜、长风,都曾现身说法,讲述跑步对他们的治愈作用。对此我是相信的;同时我还认为,即使是跑步,也要讲究章法。如果希望通过跑步获得治愈效果,除了决心、毅力,还需要动脑筋,研究方法和技术。

 

“渡过”公众号56日曾经推送一篇文章,题为《跑步是我的信仰——如何通过跑步治愈抑郁症》,作者智深,患病后千方百计寻求自救之道,效果都不理想。最后尝试跑步,历尽艰难,终于治愈。这篇文章最可贵的不仅是传达了他的勇气和毅力,更重要的是总结了方法和技术,便于读者学习、效仿。

 

比如,跑步的最初几天,他膝盖疼痛。经过分析研究,认识到原因在于自己的跑步姿势不对,于是买了一本书《姿势跑法》开始研习,以身体前倾作为前进的动力,用大腿和臀部肌肉拉起小腿。学习了这些方法,他再也没有受过伤,跑步变得更轻松。

 

此外,他知道跑步可以产生内啡肽。但什么时候会产生?他用心体验,慢慢地摸索到大约跑到6公里可以产生内啡肽。于是他把每天长跑的距离定为610公里,既保证产生内啡肽,又不至于因跑得太多给膝关节带来负担。

 

再往后,他进一步总结经验,寻找最适合自己的配速,发现6 分零4 秒是他最舒服的速度。于是,他跑步越来越科学,收效也越来越高。

 

我之所以特别推介这篇文章,是因为它不仅仅谈了方向,更介绍了方法。有一句俗话,“魔鬼在细节中”,当方向、目标确定之后,技术和细节就是决定成功的重要因素。治疗抑郁症如此,别的很多事情也是如此。

 

 

(六)努力找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去做,发现人生价值

 

上述五句话,谈的都是诊断和治疗;第六句,谈的是如何对待生活和自己。

 

关于这一点,有很多患者和我探讨过,患病之后要不要坚持工作和社交?我的意见是,以自己的感受为判断依据。这方面没有确定的结论,一切都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般而言,抑郁症患者把自己封闭起来,每天什么人都不见、什么事都不做,是消极的。时间久了,各方面的能力都会退化,即使通过治疗,临床症状消失,要回归社会、回到正常生活中,也会非常艰难。

 

另一方面,也确有很多患者,出于病耻感,患病后不敢公开,把病况隐匿起来,强颜欢笑,坚持工作,直到身体完全崩溃。这对自己的伤害也是很大的。

 

所以,我认为,抑郁症患者不能整天无所事事,这只会让自己反复品味痛苦而没有任何价值感;也不能过度逼迫自己,去做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因为患者处于病中,其生命能量是流失的,这时应该把有限的生命能量集中起来,做对康复有用的事情,而不是勉强去工作和社交。那样会过多耗费自己的生命能量,得不偿失。

 

那么,边界在哪里?我认为,如果你坚持工作,度日如年,回到家就瘫倒在床上;或者说第二天早上不想去上班,经过极其痛苦的思想斗争,强逼着自己起床、出门,就说明你已经不堪承受,最好就暂停工作,安心治疗。等病情好转,生命能量恢复后,再做一些匹配的工作。

 

因此,是否工作和社交,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在此同时,患者还应该找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去做。

 

这有两个好处:一方面转移注意力,打发时光,另一方面体现自我价值感。价值感的实现,本身就是一种更高级的心理治疗。

 

根据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其中,自我实现是最高层次的需要,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

 

我现在回忆,于我而言,临床治愈后研究精神健康问题,写文章、写书、办公号、为患者做咨询,对于我的彻底康复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让我获得知识,梳理内心,发现自己存在的价值,是一种高层次的治愈。

 

当然,不是每个人都能很快找到意义感和价值感。即便如此,找一件自己有兴趣的事做,也有莫大的好处,至少可以把自己暂时从病痛中解脱出来,使得时间不至于那么难熬。

 

比如我,在患病前,摄影只是业余爱好;临床病愈后,我就有意识地发展这项爱好,把它和锻炼身体、体验生活、观照内心结合在一起。慢慢地,摄影水平大有提高,对生活的感受更加敏锐,精神世界也更加充实,这一切都有助于康复。

 

 

(八)信心是治愈的最后的保证

 

讲完前述七句话,最后一句话也就顺理成章,并不需要特别阐述了。

 

就是:信心是康复的最后保证。只要相信科学,坚持治疗;方向明确,路径可行;坚持到底,保持信心——治愈抑郁症的一天总会到来。

 

(本文首发于“渡过”公众号,扫码可关注)

 

 

话题:



0

推荐

张进

张进

390篇文章 1年前更新

《渡过》作者,“渡过”公号创办人,财新《中国改革》执行总编辑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