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文 / 萤火(渡过咨询师、辅导员,渡过父母学堂主编)

抑郁症到底是怎么好起来的?

这个问题可能有点儿大。再细化一点,是什么事件让孩子打开紧闭了半月有余的卧室门?

是什么事件让孩子愿意配合治疗,主动求助?

是哪一句话让孩子主动提出复学,拿起书本开始学习?

这些改变发生时到底发生了什么?

这可能是许多家长和孩子都迫切寻求的答案。

 

为什么孩子有时不愿意改变

不得不说,改变是一件困难的事。有时候,经过长期心理咨询、药物治疗,病情已经显著好转,孩子却依然会坚持做一些对自己明显没有好处的事。

在父母眼中,孩子的行为很多都是弊大于利例,如拒绝吃饭、沉迷游戏、自残自伤——父母认为这些是孩子需要改变的事。

那为什么孩子的行为明明于己于人都没有益处,却还执意保持这种行为呢?什么抑郁症孩子会坚持做一些对自己明显没好处的事呢?图源:unsplash

 

有一种可能的答案是:即使最自暴自弃的行为,孩子还是能“享受”到某些隐藏的好处。

这些好处被称为“二次收益”,能继续强化行动,提供一些不能立马看出来的好处。比如生病后情绪暴躁的孩子常向父母发脾气,父母变得小心翼翼,尽量不惹孩子生气。

虽然生病带来的心理痛苦与身体变化看起来“弊端”极大,但是能够理直气壮的发脾气,在家庭中获得掌控感,可能是隐蔽的好处。换句话说,所有的行为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对人有用,尽管它可能有很多负面的边际效应,比如身体受损、学习进度跟不上、惹怒他人等。

这种现象最初是由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观察到的,他发现那些歇斯底里的病人似乎总是“依赖于自己的疾病”而不是倾向于做出改变。

这个想法后来被用于解释为什么有些患者通过治疗,其病情本应有所改善甚至康复,但看起来却依旧萎靡不振,还在生病。

这样的描述并不意味着孩子在“装病”,恰恰相反,这就是孩子的症结所在。孩子过于在意生病带来的“益处”,难以调整自己的状态,也很难发生改变。
 

图源:unsplash

 

父母都期待孩子的改变,努力的学习药物、心理学知识,手机里关注了十几个抑郁症相关的公众号,加入了十几个抑郁症微信群,讨论如何帮助孩子改变。

孩子生病越久,父母就越期望奇迹发生,期待孩子能够第二天打开房门,一身轻松的对父母笑“爸妈,我完全没事啦,之前调整的够久了,我该去做现在应该做的事了”可能父母都期待孩子能够突然转变,犹如短视频中的换装画面,上一秒憔悴落魄,下一秒神采奕奕。但是大家也都知道这样的转变有些突兀,更切合实际的思路是,如何让孩子能够开始改变。

那么改变是如何发生的呢?改变发生时有没有什么标志性事件,而这样的改变是可以复制的吗?抑郁症患者的改变从何开始?显然抑郁症患者对这个问题更有发言权。

在渡过公众号发表的文章中,很多抑郁症患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展现了改变发生的过程。事实上,改变有迹可循,有着一定规律。

 

为什么要改变?——改变的契机

“小时候阿公最期望我能考上一个好大学,前些日子,阿公偷偷跟我讲,去学理发吧,我们小区剪头发的今年买房了呢。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他们期望的从来不是我能有一个高学历,可能仅仅希望我以后能有个家,然后平平安安健健康康过一辈子而已,这何尝不是每个父母的愿望呢。”

上面这段文字可以看出作者的顿悟,理解了以前未体会到的“真相”:以前作者坚信家庭期待她拥有高学历,但是要想达到期待又要付出很多努力,如如果达不到期待作者会有一种内疚与负罪感。

作者通过生病,找到了一个平衡点,也就是达不成期待是有理由的。上面那段话,可以看到,作者收获了一个新的视角:“高学历并不是家庭的期待,平安健康才是家庭的期待”,改变得以发生。抑郁症患者因为隐蔽的收益难以做出改变,那么当孩子发现那些隐蔽的收益可以通过正常的方式获得时,改变的动力就会增加。

“待在家里也很痛苦,出门也很痛苦。在这个不太好的循环里,我想到了渡过,一个很包容的地方,一个摘掉面具也不用害怕的地方。……的确,这个问题不是一天两天可以解决的,虽然还是有点迷茫,但至少我开始尝试正确评估自己了”

痛苦是改变的契机。人难以走出“舒适圈”,如果自己目前的环境让自己很舒适,那么就不会有改变的动力。人常常是直到别无选择的时候,才想要寻求或者接受改变,这样的感觉有点儿相似于触底反弹。

如果是别人告诉你,应该改变,此时改变的压力来自外部或他人,而不是发自心底的欲望;除非你真心想改变,并且有很强烈的兴趣,否则通常都是白费力气。

孩子沉迷于电子游戏,孩子喜欢并享受这样的状态,这时候,家长期待他改变,很多时候难以收获到好效果。但是,如果你发现孩子玩游戏之后有强烈的负罪感,玩游戏、看小说等等“不务正业”的事,都是孩子逃避现实的方式时,这就有改变的契机。

因为这件事会给他带来痛苦感。抑郁症孩子的痛苦感尤为强烈,而这也是促进其改变的最好助力。抑郁症孩子的父母也承担了很多压力,常常感觉到自己孤立无援或是不知道该做什么,这也是改变的动力来源。

如果孩子与父母都感觉到自己很痛苦,那么恭喜你们,这就是改变的契机,现在做出改变就是最好的时机!

 

我可以改变吗?——改变的勇气

你想改变,但是你不知道怎么做;你以为你想改变,但是要做的太多了,无从下手。无能为力的感觉往往会让人绝望,如果无论做出了多大的改变,孩子的生活质量都不会得到根本性的改善。

不用说,这种想法将妨碍孩子和你做出任何持久的努力。让孩子相信改变是可以发生的,赋予孩子改变的勇气很关键。改变的勇气通常来源于同伴的支持。

其实家长们大多都抱着这样的期待关注了许多公众号,期待从其他人的经验中获得鼓励“别人可以,或许我们也可以”。只是仅仅让家长感受到这样的希望还不够,还需要让孩子感受到。

“就在那时,我了解到了渡过公众号,发现有很多和我情况类似的朋友,他们写的文章给了我很大的鼓励,开始有了自救意识。慢慢在生活自理方面变得不太费劲,到现在情况越来越好,真的超过预期太多太多”

“我才发现,我不是一个人,我现在有了坚强的后盾,不再觉得孤立无援。我也坚定了好好治病,努力活下去的信心。我也意识到,对于我们来说,真心相对,就是对彼此最大的帮助了。……所有人的鼓励,一句小小的加油,我都觉得心满意足。在鼓浪屿,在渡过,大家一起弥补了我在成长过程中缺失的那份爱。”

找到同伴是,最有力量的一个方式,孤单会让人丧失动力,容易让自己沉沦在个人世界之中。但是同伴相处会碰撞出新的火花。

通过与他人建立联结,孩子可以得到所要的支持,从而去做最困难的事情,穿过一扇门进入一个未知的世界。

“营地最后一晚……一开始池月不愿意去,不敢聊很深的话题,但张进老师很耐心,一直温和的看着她;意料之外的,池月慢慢开口了,她说道自己被别人排挤,没有朋友,亲人不理解,社会上没有一席之地……回房间的路上,她说自己终于说出来了,体会到了被理解的感受。”

池月的经历证明了,一个安全的氛围能够让孩子有改变的勇气。相信自己也可以改变,也可以表达,自己做出的任何行为,都是可以被接纳的。这样安全的氛围给予了池月改变的勇气。

安全的氛围可以从家庭中获得,也可以从同伴从老师从医院等任何地方获得,重要的是,这个地方是安全的。

一般来说,如果孩子在家中难以表达自己的情绪或者想法,那么换一个环境对于孩子改变会更有帮助。

 

改变从何开始?——看见孩子的改变

有时候,孩子已经改变了,只是家长没有发现。看见孩子在改变就能够促进孩子改变。

“有一阵子,孩子一鼓作气看完了金庸的全系列小说,看的废寝忘食。但这不仅没有影响学业,相反,他去学校的时间越来越多。…….通过接受心理咨询、学习心理学知识,自我觉察,自我成长,我逐渐把关注点从孩子身上转移到自己身上,慢慢放下了对孩子的控制……很愿意和我分享他感兴趣的东西”

这位妈妈的经历很好的说明了,在家庭中,改变可能是相互的。家长的改变也会影响到孩子,有时甚至孩子自己没有多少改变,但是家长看待孩子的方式变化了,看见了一些“新”的东西,神奇的是,孩子也随之发生改变。

“在渡过线下营,老师、伙伴们夸奖儿子有团队精神,与伙伴们相处十分融洽。我也看到儿子发言讲话,言简意赅,铿锵有力;……让我内心里真切看见,儿子仍然是非常优秀的人。我看见了,我看见了我的儿子在发光。”

这位爸爸看见了孩子的变化,如果你看见自己的孩子在发光,相信你对孩子的状况会有一个崭新的评估。

回到文章开头的那个问题,抑郁症是怎么好起来的?

可能会有很多回复例如药物、家庭关系、个人特质的改变,等等但是我更加倾向于,抑郁症的好转,来自于父母或孩子开始改变,明白自己为什么要改变,相信自己能够改变,发现自己已经在改变。

改变有着各种形式和表现,但最后都殊途同归。当孩子与家长最终坦然地放弃了明显不适合他们的策略。放弃其他熟悉和舒适的事物,尝试新事物新视角时,改变就此发生。读文章的你可能已经拥有了改变的动力,因为家庭已经意识到抑郁症带来的痛苦,改变刻不容缓。

找到个安全的氛围,获得来自同伴的有力支持,是改变的重要一步!


 

话题:



0

推荐

张进

张进

390篇文章 1年前更新

《渡过》作者,“渡过”公号创办人,财新《中国改革》执行总编辑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