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打开电脑,整理这几年的咨询案例,发现青少年患者为数不少。有的是中学生,有的是大学生,甚至还有博士生;有的是自己来的,更多是父母带来的,或者由父母代为咨询。除了问医问药,一个普遍问题是:患病期间,还要不要坚持上学?
 
青少年得精神疾病往往比成年人更痛苦。这一方面是因为精神疾病发病越早,病因越复杂,治疗起来也相对麻烦;另一方面,青少年处于求学时期,正在人生紧要关口,如果耽误学业,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因此,本人、家长焦急、迷惘,是可以理解的。 
 
对“患病期间要不要坚持上学”这样的问题,不可能有统一答案,只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此,我区分三种不同情况,做一些初浅分析。
 
第一种情况:发病之初,尚未开始正规治疗
 
有一些青少年患者,刚刚发病;或者虽然发病多年,但一直懵懵懂懂,不知道自己得的是什么病,只是在痛苦中煎熬,处于迷惘之中。 
 
这样的情况下,我认为应该暂且搁下学业,先到正规精神专科医院看病,搞清楚自己的状态:是心理问题,还是已经是精神疾病?到了什么程度?应该如何治疗?是做心理咨询就行了,还是必须采用药物治疗? 
 
案例:一位高三学生,勤奋向上,在邻市名校读书。自述初中时就觉得难受,但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撑了几年,上了名校,学习更加紧张,终于崩溃。校领导怀疑他是抑郁症,劝其病休。病假即将结束,情况未见改善,全家不知道该怎么办:是回校上学,还是先治病? 
 
我的意见很明确:暂不回校,先看病,确诊后再说。 
 
我的理由是:对于精神疾病,确定治疗方向至关重要。精神疾病是一种最能够摧残和消磨人类意志的疾病,一旦患病,很多事情不是靠本人意志可以扭转的。青少年对人生有很多规划,耽误不起,但如果不确诊病情,未来不确定性太大,各种计划都无法执行,很可能半途而废。因此,只能先确定治疗方向,再走下一步。
 
家长接受了我的意见,先全力治病。几个月后,治疗见效,才回校,边读书边治疗,逐渐痊愈。  
 
第二种情况:进入治疗期,但艰难困顿 
 
这种情况下,患者已经确诊,开始正规治疗,但状况不佳。或者效果不明显,或者副作用大,或者躯体症状未能改善,或者大脑功能未能恢复。因此,学业艰难,难以融入学校生活。 
 
家长问:怎么办?是坚持学业,还是放弃? 
 
我的建议是:坚持治疗,同时密切监测自己的切身感受;也坚持学业,但不要太强迫自己。
 
具体地说,首先是要坚持治疗,这是希望所在;其次,学业很重要,能坚持当然要坚持;但同时,要真实面对自己,体会自己的身心感受。如果坚持下去太艰难,要耗费自己大量的生命能量,那就只能暂时放弃学业。精神疾病患者的生命能量本来就是流失的,这个时候要保留一些能量,做最重要的事情——坚持治疗。这是最不能耽搁的。不然,即使坚持学业,效果也未必好,反而会更加沮丧。 
 
案例:一位在澳洲留学的女孩,在学校发病,被父母接回北京诊治。三个月后,状态有所好转,旋即回校。不久,病情出现反复,告诉父母:失眠严重,脑子转不动;上课跟不上进度,作业难以完成;有交往障碍,被同学排斥;度日如年,在咬牙坚持。 
家长问我怎么办?我综合考虑后建议:不要强撑,节约生命能量,保住治疗效果。
 
家长考虑了我的意见,最后做出决定:妈妈请长假,赴澳洲陪女儿继续坚持学业——这也是一个选择,只是不是每个家庭都能够做到的。
 
第三种情况:治疗有效,但有残留症状
 
案例:一位女孩,聪明伶俐,家境优越,父母对她寄予很高期望。孩子也很争气,一路成绩优异,考入名校。想不到,到了大二,女孩出现抑郁状态,两次休学。父母不惜代价求医问药,治疗见效,孩子情绪好转,能吃能玩能打游戏,也有愉悦的感觉,就是不能学习。一提返校,甚至一提自己就读的大学,顿时“整个人都不好了”。 
 
女孩的妈妈带她来见我。我见她反应敏捷,目光灵活,言谈流利,脸上偶有发自内心的笑容。我感觉:这女孩治疗已经见效了,当然还有一些残留症状,主要是对于学习条件反射般的负面性情绪反应。这大概和她成长过程中家长对她的过严要求和过度干涉有关。 
 
我建议孩子的妈妈:维持药物治疗,但更重要的是寻求心理治疗,并克服惰性,坚持学业。精神疾病从来都是身心失衡的结果,对她的药物治疗,只能解除临床症状,内心的问题无法靠药物彻底解决。一味听之任之,回避冲突,无济于事。 
 
我对孩子妈妈说,不能排除孩子有自暴自弃的想法,甚至宁愿躲在症状里,避免面对现实;甚至不能排除孩子用生病、不能上学的方式,曲折表达自己对父母的反抗。 
 
这样的情况,在现实中并不鲜见,俗称“学习恐惧症”。我还建议家长,如果孩子的状况和家长的管理方式有关,全家人最好一起去做家庭治疗。 
 
综上,青少年精神疾病患者面对“要不要坚持学业”的难题,一定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才能做出恰当的选择。
 
(本文原发“渡过”公众号,扫码可关注)
话题:



0

推荐

张进

张进

390篇文章 1年前更新

《渡过》作者,“渡过”公号创办人,财新《中国改革》执行总编辑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