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编者按】2017年7月1日下午,我应邀参加“中国心理咨询与治疗行业大会”,就“如何做靠谱的心理科普”这个主题,和王珲、武志红、钱庄、王雪岩展开讨论。以下是我的演讲草稿。 

 

我是从四年前在精神卫生领域写科普文章的。回顾走过的路,自认为有四个比较明显的特点:一是真诚,二是开放,三是实用,四是原创。

 

一、真诚

 

四年来,我做了这么几件事: 先是写了一批文章,这些文章最初只是发表在我自己的博客上;后来在这些文章的基础上出版了《渡过》;然后依托这本书,办了一个精神健康公号;又以这个公号为主体内容,编写了第二本书《渡过2》;再然后,有了更多的读者,发现了更多要做的事情,决定启动巡回采访之旅,带动读者讲述自己的故事。

 

当初,我做这些事情,并没有一个整体设计,完全是走一步,看一步;再走一步,再看一步。但回过头看,这些步伐却衔接地相当紧密,起承转合,层层递进,一步都不浪费。只能说:冥冥之中自有安排。

 

是什么安排?也很简单:一切遵从我心。更通俗地说,是真诚。

 

在《渡过》自序中,开头第一句就说:“抑郁症是一个医学难题。作为一个业外人士,触碰这样高度专业的领域,是很冒险的。但我仍然愿意以最大的热忱和勇气,记录下我的思考和实践,奉献给读者们。”

 

这里,我用了两个表述,一是“业外人士”,二是“冒险”。这意味着,我做这些事情,完全是出于好奇心、探索欲和责任感。

 

在5年前,我得了一个病,完整的诊断是“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这是我有生以来一段最黑暗的人生时刻。当时,我自己,我身边,没有一个人懂抑郁症。和每位患者一样,我经历了一个曲折而痛苦的历程。也因为此,当急性症状改善、恢复学习能力和行动能力后,出于对疾病的好奇,我开始研究抑郁症,想搞清楚折磨了我半年之久的怪病,到底是怎么回事;并要把我的心得告知同病者,让他们少走弯路。

 

回过头看,我的书、文章,以及公号,受到很多读者欢迎,一个原因就是我发自内心地和患者共情。还是在《渡过》的序中,结尾部分,我这样总结:“精神医学博大精深,我深知窥见的只是冰山一角;我不敢自夸,唯一能自慰的是,我有足够的真诚和认真。这些文章,在最初是写给自己的。正因为此,它会有一些价值。”

 

二 、开放

 

刚才说到,我不是专业人士,不是科班出身。这是我的短板。但因此有一个好处,就是没有先入之见。

 

大家都知道,在精神健康领域,门户之见是比较严重的。很多精神科医生认为心理治疗没用;很多心理咨询师反对药物治疗;即使在心理治疗领域,众多门派之间,也会同行相轻。

 

我因为不是专业,不属于任何一个门派,因此,我是开放的。我做科普写作,完全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为了捍卫什么、反对什么。

 

当然,对于我来说,这也有一个过程。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写过这么一句话:“很多人都习惯于从自身经验出发认识外部世界。这并非坏事,因为由此得到的认识往往更真切和更有力量。但是,如果仅仅停留于此,他的视野也会是有局限的。”

 

这说的其实是我自己。在精神医学这一块,我最早是相信药物治疗的。正是药物治疗把我从双相重度抑郁发作的泥潭中拉了出来,由此对药物治疗产生极大兴趣,努力钻研至今。最初阶段,我坚定地认为,治疗抑郁症一定要吃药,其他都不可靠。只要找到一位好医生,遵从医嘱服药,足量足疗程,就一定能治好抑郁症。

 

之后5年,我对抑郁症的学习进入到更多层面,同时接触了许许多多、情况各异的患者,丰富的实践让我得以从多角度全方位地认识抑郁症。

 

我逐渐认识到,抑郁症是一个特异性疾病,不同的患者,其症状、病因、治疗方式,都是不一样的。有的人适合药物治疗,有的人适合心理治疗。具体到心理治疗领域,有的人适合精神分析,有的人适合行为认知疗法,有的人适合森田疗法。也有人单个方法不管用,需要多种方法的组合。对于他们,门派没用,疗效才有用。

 

所以,我做科普,心态是开放的。我希望实现两个“打通”:一是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打通,二是心理治疗中各个门派打通。而不是画地为牢、刻舟求剑。

 

三 、实用

 

由于前两个特点,必然会带来第三个特点,就是讲究实用性。

 

刚才我也说到,我不是专业人士,最初的研究和写作,没有功利目的。既不是为完成任务,没有人给我布置任务;也不是为取悦读者,当时还没有读者。我写作,是有话想说,不吐不快。每一篇文章,都是实实在在的干货。

 

另外,30年媒体职业生涯,培养了我一个意识,就是永恒的读者观念。具体说,我们做新闻,心中时时刻刻要有读者。为了赢得读者,必须设身处地,感同身受;写出的文章,要让读者觉得有用,他才会看。

 

积我30年写作之经验,我体会到:一篇文章,其实不需要多么全面、深刻,只要能抓住某个现实问题,提供解决方案;甚至没有解决方案,只要你能说到读者心里,替读者说出他想说而说不出的话,他就会认可你。读者有时候很挑剔,有时候也很宽容。

 

出于上述原因,我的每一篇文章,都不是生造的,不能高高在上,自说自话。选题来自现实需要,并力求解决某个具体问题。

 

概括起来就是:以患者为中心,以问题为标靶,以治愈为目的。因此会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四 、原创

 

原创是我的工作方式。这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我写作的内容,多来自自己的观察和发现;其二,我的观察和发现,多来自实地采访。

 

很多科普,是对现象的描述和综合,这非常必要。综合也是创造,没有综合,就没有提升。但由于前述三个特点,我必然选择了原创的方式,来努力表述属于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想。

 

这同样和我的职业素养有关。记者的第一职责是记录现实,并在此基础上引领社会前行。因此,记者的工作方式必然是原创。从涉足精神健康领域之初,我就把采访作为学习的方式。我采访医学专家、心理咨询师、脑科学研究者,当然还有众多的患者。从他们那里,我获得了第一手素材,并成为我写作的内容。

 

最近,我还启动了投入更为庞大的原创写作计划。这也基于我对精神疾病的理解。我认为,精神疾病从来都是生物、心理、社会三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一个人生物关系、社会关系和时间关系的总和。因此,对于精神疾病患者,要把他置入他所处的社会关系之中,包括家庭、环境、时代变迁,作动态地、历史地考察,才能理解疾病、理解患者。

 

我目前正在践行的写作计划是:去全国各地,寻找有代表性的患者,进入他们的生活环境中,采访他们,理解他们,描述他们的人生境遇,以及他们的社会关系对其疾病和命运的影响,以此为当代中国的精神健康现象,提供一个真实、完整的解释。

 

到目前为止,为了实现这个写作计划,我已经5次出行,去了西北、西南、东北、东南,采访了20多人。

 

在这同时,我还在做一件事情,就是从我自己一个人原创,变成带动更多人一起原创。我通过各种方式,讲课、访谈、聊天,等等,动员读者参与原创写作,我帮他们修改发表。很多作者从未写过文章,甚至不会用电脑,更不懂得主题、结构等写作技巧,但他们有生活,有真情实感,经过训练,就能写出很好的文章来。

 

我逐渐意识到,“渡过”公号的一个目标和使命,就是引领从未写过文章的读者,以浑朴之心,记录自己的生活,实现写作的疗愈。

 

这样做,投入必然是巨大的。包括时间、精力和经济方面的投入。但我觉得是非常有意义的。

 

我会在科普原创之路上继续往前走,希望能实现我创办“渡过”公号时设定的目标:“真实原创,知行合一,自渡渡人。”

 

 

本文配图为黄姝伦所摄。

------------

本文原发“渡过”公众号,扫码可关注:

话题:



0

推荐

张进

张进

390篇文章 1年前更新

《渡过》作者,“渡过”公号创办人,财新《中国改革》执行总编辑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