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没有“更好”,只有“适合”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题目,但常谈常新。

 

先讲两个真实的故事。

 

一个男孩,因学业压力突然辍学。他拒绝和外界交流,把自己关在家里,没日没夜打游戏。怨恨父母,认为一切都是父母害的。父母很着急,带他去做心理治疗,毫无效果。耗了两个多月,孩子出现躯体症状。父母带他去精神专科医院看病,诊断为抑郁症,疑似双相。

 

起先家长对医生的诊断也将信将疑,没想到用药仅三四天,孩子情绪好转。一周后,一改往日消沉低落的状态,主动说话、做事。本来对前途悲观失望,现在觉得“有奔头”。有一夜和妈妈聊天,聊了整整一夜,把心事都对妈妈说了。和妈妈旅行,主动把座位让给妈妈,揽着妈妈的肩膀看视频。妈妈且喜且忧,带孩子去复诊。医生确诊为双相,立刻调整用药。一周后,孩子渐渐稳定。

 

另一个故事的主角也是男孩,同样辍学。家长直接带他去看病,诊断为抑郁症,用药治疗。但是孩子对药物不敏感,治疗数月,既不起效,也没有副作用。无奈去看心理医生,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孩子很感兴趣,坚持训练一年多,认知获得调整,症状消失,成功复学。

 

两个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不存在哪个好、哪个不好的问题,而是哪个更适合的问题。抑郁症是一种特异性疾病,患者的情况千差万别,治疗方式自然各有千秋。就某个个体,可能药物治疗无效,或者心理治疗无效,但绝不能由此推导出对其他人也无效。如果从自身经历出发,去劝告别人不能用药物治疗或者心理治疗,是非常草率和危险的。 

 

如何选择?

 

那么,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各有什么样的适应症?患者应如何选择?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两种疗法的优缺点。

 

先说心理治疗。很多人推崇心理治疗,认为最大的好处是不用吃药,没有副作用;能够纠正心理扭曲,注重人格成长;疗效长远,不会复发。

 

的确如此。但是,心理治疗有很多限制性条件:

 

其一,心理治疗的实质是患者自我成长,这就需要患者相信心理治疗,信任咨询师,具有一定的悟性,用于自我剖析,并且咨询后能够长期坚持自我训练;

 

其次,一位好的咨询师至关重要,他必须具备和患者的病情相匹配的专业能力,有一定的社会经验和人生阅历,能够和患者共情,引导患者发现自己的问题并付诸努力;

 

第三,心理问题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解决问题同样不可能立竿见影。心理治疗有“长程”“短程”之说,但即使短程治疗,也等相当一段时间,更需要患者以更长的时间自我训练巩固疗效。

 

再说药物治疗。药物治疗缺点很多,比如:部分患者对药物不敏感,可能吃了无效;吃药有副作用;需要吃药的时间太长,患者难以坚持;不能根治,停药太早病情易复发,等等。

 

但药物治疗也有很多优点:首先,对患者要求不高。患者只要遵从医嘱,坚持服药,足量组疗程,该起作用就会起作用;其次,见效较快,如果患者对药物敏感,一般两个星期可以起效,一个月内可充分起效;第三,相对于心理治疗,药物治疗比较便宜,治疗可及性高。

 

分析了两种疗法的优缺点后,我想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出选择了吧?

 

我认为,以下情况下,患者只能选择药物治疗:a 内源性抑郁症,生物因素占主导;b急性发作,来势凶猛;c 病情严重,动力严重缺乏,无心无力做事;d 找不到合适的心理医生;e 经济困难,无力支付心理治疗费用。

 

同理,以下情况下,患者只能选择心理治疗:a 对药物不敏感,多次换药无效;b 对药物太敏感,个人体质不能承受药物的副作用;c 在某个特定时间段,患者有生育需求。

 

 

把握时机和次序

 

上述两种情况都比较绝对。更多时候,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是不排斥的,完全可以同步进行,或交替进行,重要的是把握时机和分寸。

 

如果存在先后顺序,我认为,患者还是应该首选药物治疗。即先尝试药物治疗,无效再考虑心理治疗。原因是,相对于心理治疗,药物治疗成本低、可掌控。它对患者没有过高要求,只要坚持服药,把自己交给科学就行。

 

有患者说:坚持服药也很难啊!其实,坚持服药只是一个决心问题。假如患者相信药物治疗,坚信吃药就能治好病,就一定能坚持下去。至少,坚持药物治疗,要比坚持心理治疗容易得多。

 

再从现实情况看,如果患者处于急性发作期,病情严重,茫然无措,此时只能先用药物治疗解除患者临床症状,为心理治疗赢得时间和空间,最终实现“标本兼治”。

 

在患者群,“药物派”和“心理派”经常爆发激烈争论。有时候“心理派”会流露出一些自豪和骄傲,他们认为,治疗抑郁症完全依赖药物,“不够强大”。

 

对此,我部分赞同。的确,心理治疗体现了人类的自主意识和较高的素质。通过心理治疗战胜抑郁症的朋友,是很了不起的。

 

但从现实出发,我还是认为,尝试药物治疗应该是大多数患者的首选。我们毕竟不能从理想出发,不必为了证明自己“优秀”而放弃药物治疗。

 

如上所说,心理治疗对患者要求较高。这不仅指个人素质,还包括其现实条件,比如物质基础、家庭情况、社会支持系统,以及是否处于人生的特殊时期等等。

 

也就是说,假如这位患者经济宽裕,外部环境友善,人生任务完成得差不多了,无需面对高度对抗性竞争,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来提高自己,就可以选择心理治疗。

 

但大多数人不一定拥有这么优越的条件。他们可能正处在人生的节骨眼上,承担着个人发展、养家糊口等重负,无法回避生存竞争带来的压力,不可能一直保持良好平和的心境——这时恐怕不得不借助药物治疗。

 

也就是说,心理治疗虽好,但不是每个人都随时有条件来做的。我们一定要谨慎评估自己的条件,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想起了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一句话:

 

 

“我年纪还轻,阅历不深的时候,父亲教导过我一句话,我至今还念念不忘。‘每逢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他对我说,‘你就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

 

最后概括为一句话:把药物治疗作为首选,先尝试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无效,再考虑心理治疗。当然最佳方案是两者同步或交错进行,那样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本文首发“渡过”公众号,扫码可关注)

 

话题:



0

推荐

张进

张进

390篇文章 1年前更新

《渡过》作者,“渡过”公号创办人,财新《中国改革》执行总编辑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