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屡次从书上看到介绍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文章,惜乎只是书本知识。不久前,遇到了一个活生生的病例,让我对它有了直观的认识。

征得当事人同意,实录如下,有兴趣的读者或可从中获得一些感性认识。

(一)

前几日,一位外省县城的患者和他的妻子来找我,自称可能患了抑郁症,治疗三个月,未见效果。

他的病发,缘于儿子突然离世。儿子本是一个好学生,一年前,因为高考失误,与大学失之交臂,得了抑郁症,经药物治疗缓解,岂料在今年5月的一个傍晚自杀身亡。

他还补充说,他堂兄家的一个孩子也曾有过类似抑郁症状。

在叙述的时候,这位可怜的父亲无法抑制地回忆着事发当天的细节:那段时间,儿子情绪不稳,他专门请了假,在家陪儿子。出事的那天下午,儿子还好好的,情绪稳定正常,还说放暑假后一家人出去玩;傍晚,他出去办事,仅仅出去一个多小时,回来时,看到小区里气氛异常;又看到他家楼前围了好多人,拉着警戒线。他预感不好,当即瘫倒了……

从那天起,他就陷入哀伤中,不断自责、内疚,“如果那天下午不出去办事就好了”,“如果多和孩子聊聊天就好了”……他茶饭不思,感觉心缩成一团,压抑、沉重,了无生趣,悲观绝望。本以为随着时间的流逝会逐渐好转,岂料三个月过去没有任何缓解。

他明白自己出问题了,去医院看病。医生诊断为重度抑郁,开了两种抗抑郁药、两种抗焦虑药,但吃了三个多月,没有任何效果。

从表面上看来,他宛如常人。除了家人,谁也不知道他得了病。

他找我咨询,想问这几个问题:其一,他治疗了三个多月,一点不见好,下一步怎么办?其二,他到底是不是抑郁症?到什么程度?其三,他和他的儿子、侄子都有类似问题,会不会是家族遗传?

(二)

听了他说的情况,我边问边想,回答如下:

其一,你描述的症状,肯定属于抑郁状态。至于达到了什么程度,无法精确定论。但你除了情绪低落、兴趣丧失、悲观绝望,没有明显的躯体症状,工作能力和生活能力也没有明显下降,应该不是很重。因此,不要太紧张,不要悲观绝望。要保持信心,只要坚持系统治疗,一定能治好。

其二,你的抑郁状态,能不能诊断为抑郁症?不好说。能确定的是,你的临床症状有明显的诱因,因此治疗一定要考虑到这个诱因。你的医生说不需要心理治疗,是轻率的。

说着,我打开手机,搜索到一个条目,给他们夫妻看。这个条目是:创伤后应激障碍。

关于这个词条的解释是:“创伤后应激障碍( PTSD)是指个体经历、目睹或遭遇到一个或多个涉及自身或他人的实际死亡,或受到死亡的威胁,或严重的受伤,或躯体完整性受到威胁后,所导致的个体延迟出现和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

我告诉他,一般来说,一个人陷入抑郁状态,有四个诱因:一是遗传因素,二是性格因素,三是环境因素,四是突发灾难事件。他的病发是否有前三个因素,暂且存而不论;至于第四个因素,是非常明确存在的:儿子的意外去世。

我告诉他,儿子突然离去,是他生活中的灾难事件,在短时间内给他造成了重大心理创伤,以至于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这种障碍一般在精神创伤性事件发生数天后至6个月内发病,病程至少持续1个月以上,可长达数月或数年,个别甚至达数十年之久。

我指着词条告诉他们,创伤后刺激障碍的表现是:

1. 反复重现创伤性体验和驱之不去的闯入性回忆;

2. 在创伤事件发生后,对创伤相关的刺激存在持续的否认和回避;

3. 回避的同时还有“心理麻木”或“情感麻痹”的表现,难以表达与感受各种细腻的情感。对未来心灰意冷、听天由命,严重时万念俱灰,有自杀企图。

我举例说明:在他叙述时,我观察到有两个现象:一是多次倾诉儿子出事当天的情况以及他的悲痛感受,翻来覆去,滔滔不绝;二是当我问细节,他妻子想补充时,被他厉声打断:“不要对我说这个!”——这两个现象,就是“反复重现创伤性体验”和“否认与回避”。

至于他提的第三个问题,我说:仅从你以及家族其他成员也有抑郁表现,还不足以说明你有家族遗传,至多说你存在基因易感性。这不奇怪,也不可怕,因为人与人本来就有与生俱来的区别,就好像有人天生骨质疏松,有人天生心脏脆弱一样。“易感”并不一定会发病,只是意味着当多方面因素具备时,比其他个体更容易发展成疾病——这就是所谓的“基因表达”。

我特别强调:遗传问题、基因问题,不必纠结,因为这些不是人们能够控制的。很可能你的神经递质基因比较“易感”,容易受外界环境变化的影响,当遇到突发灾难事件,就失去平衡,爆发了应激障碍。你们能做的事就是勇敢面对,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

(三)

听完我的分析,夫妻俩点头称是。他说,也有人建议他去做心理治疗,但给他看病的精神科医生说心理治疗没用,就没有去。

我告诉他们,心理治疗肯定有用,关键是你能找到合适的治疗师。心理治疗分类很细,有上百种种技术手段。你只有根据你特定的情况,确定自己的靶点,明确自己的咨询目的,有针对性地治疗,才能收到效果。

他又问如何治疗?我说,修复心理创伤的治疗师,不仅仅要懂心理学,熟悉心理技术,最好对PTSD治疗领域亦即“危机干预”领域有自己的经验和体会。根据目前的循证医学,常用于PTSD的心理治疗方法有创伤聚焦认知行为治疗、催眠、心理剧、眼动脱敏等,可以在这些方面寻访更专业的治疗师。

他的妻子问:现在治疗还来得及吗?我说:当初你们刚出现应激障碍的时候,立刻做相应的心理治疗,效果会好得多。不过,治疗永远不算晚。要相信科学,相信专业,赶紧去做心理治疗,完成哀悼,让凝固的情绪流动起来。

他妻子仍有怀疑:我们看的精神科医生说没有必要看心理医生,一定要去吗?

我回答:精神科医师不考虑你的致病因素是灾难事件,不建议你去做心理治疗,是不全面的。他同时开四种药,且用量这么大,我觉得有些孤军深入。你们在用药的同时,应该同步看心理医生,把心理治疗这一块补上,药物干预才能协同发挥效果。

夫妻俩沉吟着离去。他们后来怎么样?去做心理治疗了吗?病愈了吗?我不知道,也没有追问。但愿他们已经恢复了平静而正常的生活,从此相忘于江湖。

 

(原载“渡过”公众号,2017年9月20日)

话题:



0

推荐

张进

张进

390篇文章 1年前更新

《渡过》作者,“渡过”公号创办人,财新《中国改革》执行总编辑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