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渡过”家长群今天(6月23日)在上海开展第一次线下活动,可讲的话题很多。在有限的时间里,我想集中谈一下作为家属对于精神障碍的态度问题。 

 

(一)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精神障碍的复杂性,要从更广阔的视角来认识精神障碍。

 

这些年,全世界已经形成了一个公认的现代医学模式,叫做“生物-心理-社会”认知模式。这个模式简直就像是为精神障碍量身定做的。在此基础上,我想再加一个纬度,就是时间。

 

也就是说,认识精神障碍,我惯于先建立一个坐标轴:竖轴,分成三大块,分别是生物、心理、社会;横轴,就是时间。

 

概括而言:精神不是独立于肉体之外的无形之物,是和肉体相对应的;精神疾病既不是简单的心理问题,也不是单一的躯体疾病,而是生物、心理、社会三方面因素在漫长的岁月里共同作用的结果。

 

因此,如果建立起这个坐标系,我们就可以看到,抑郁症是一个人生物关系、社会关系和时间关系的总和。

 

我们再具体分析“生物-心理-社会”认知模式。

 

首先,从生物学角度看,精神障碍和生物学因素有关。以抑郁为例:抑郁一般被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两大类,内源性抑郁往往由躯体内部因素引起,带有明显的生物学特点。这个“内部因素”其实就是基因,往往通过遗传获得。

 

关于抑郁的生物学本质,目前主要有三个猜想。居主导地位的是神经递质猜想,大意是说,人脑中有一种化学物质,叫神经递质,其主要功能是在脑细胞之间传递信息,调节思想和情绪,促进神经系统细胞生长和修复。

 

如果神经递质失去平衡,神经元接收到的信号就会减弱或改变,人体相应会出现失眠、焦虑、强迫、抑郁、恐惧等症状,表现为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以及其他大脑疾病。

 

除了神经递质猜想,还有神经回路猜想、海马体猜想、神经可塑性猜想等。限于时间,不一 一赘述。

 

其次,从心理学角度看,抑郁症作为一种情感障碍,直接表现为心理问题。一切心理问题的本质都是内心存在不可调和的冲突;内心失衡又和性格因素密切相关。相对来说,简单、敏感、自尊、固执、要强、好胜、求全,习惯于克己、内疚、自责、自省、自罪的人,容易得抑郁症。而不同的人各有性格特点,既和其神经过程、神经特性有关,也和童年经历、社会环境相关。 

 

第三,是社会因素。社会因素也可以理解为环境压力因素。比如工作压力、生活压力、人际关系压力等等。它们以情绪为桥梁,殊途同归,作用于大脑。生活压力会变成生理压力,最后传导到精神层面。长期的高强度压力,是导致抑郁症的一个因素。

 

综上,抑郁症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认识到上述这些,我们在对待精神障碍时,就不能只从个体经验出发,从某一局部时间和空间出发,把复杂的精神问题简单化。

 

比如,有很多家长,只相信心理治疗,不相信药物治疗;也有很多家长,觉得心理治疗没用,是骗人的,只相信药物治疗;也有家长认为,药物治疗、心理治疗都没用,只能靠改善生活方式、靠跑步,让孩子慢慢成长。

 

这些看法都是片面的。如果用上述现代医疗模式看,我们能够认识到,我们必须用更宽广、更开放的思维,来看待精神障碍,寻找最适合自己和孩子的个性化疗愈方式;而不能从个体经验出发,简单地肯定某种疗法,或者否定某种疗法。

 

不考虑个体特点,简单、盲目照搬某一方法,期盼能够出现奇迹,是不可能的。

 

(二)

 

刚才说的是精神障碍的复杂性。接下来,我想给大家一点信心,即精神障碍虽然复杂,但并非是不可知的,也是一定能治好的。

 

在此,我提出一个观点:抑郁症是人体的自我保护。

 

提到抑郁症,一种常见的说法是,抑郁症是一种自限性疾病,是心灵感冒。所谓“自限性”,是指疾病发生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患者免疫系统发挥作用,病程可自动停止,渐渐好转。

 

事实确实如此。如同感冒和一些病毒感染一样,抑郁症是可以自行缓解的。人类发明药物治疗抑郁症,只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而在此前的漫长岁月里,多数抑郁症患者都是靠自愈。这种自我调节,其实就是人体的自我保护功能在发挥作用。

 

人体是一台机器。人的生命能量是恒定的。当你过度使用自己,透支生命,天长日久,便会积劳成疾,体力、精力逐渐流失,终于不能承受。这时,身体便启动自我保护机制,发出警讯,减少活动,节约能量;而当休养生息一段时间,生命能量回升,体力精力逐渐恢复,病情就会缓解。现实中,很多患者的身心状况显示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原因即在于此。

 

认识到这一点,可以帮助我们保持信心。抑郁症从来都不是天降横祸,它本身不是灾难,只是提醒我们需要高度重视它。只要我们能够放松心态,坚持下去,抑郁症一定是可以逐渐缓解的。

 

只是这个时间有多长,我们不知道,有可能是几个月、半年,有可能是一年,有可能得两年。我们需要做的是保持信心,能够坚持到底。

 

(三)

 

基于上述这些观点,我们再谈一个问题:孩子病了,家长应该怎么办?

 

首先,不能急于求成。孩子病了,这肯定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是在漫长的过程形成的。每一个家长首先要反省:自己家庭是怎么样的?夫妻关系怎么样?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什么样?

 

同时要分析孩子的情况,不仅仅要搞清病情,还要搞清孩子性格的养成过程,从小是在怎样的环境中长大的?性格是怎么形成的?内心有没有创伤?他和周边的环境关系怎么样?——把这些情况搞清楚以后,结合上述“生物-心理-社会”医疗模式,才能确诊病情,寻求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式。

 

今天讲的这些,归纳起来,其实是希望大家能够有一个好的认知框架来认识疾病,认识自己的家庭,认识孩子。

 

家长首先要把自己的焦虑情绪降下去,要有打持久战思想准备,接受现实,接纳孩子,接纳疾病。如果急于求成,期望过高,那么焦虑就会在家庭内部传递,对孩子的治疗和康复是不利的。

 

因此,首先家长要放松,避免焦虑,拯救自己,能够把自己的日子过下去。自己放松了,孩子才可以放松。让孩子带着症状,一边治疗,一边学习,或者一边工作。

 

当然这个学习、工作、适应社会,到什么样的程度,也是因人而异。但不要对孩子、对疾病过多关注,不必过多地牺牲家庭、牺牲工作、牺牲自己的人生,过多的牺牲都是撑不长的。

 

总而言之,没有理想的方式,只有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只有结合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在时间这个纬度中才能够慢慢找到解决自己的家庭问题和疾病的最佳方式。

 

(原载“渡过”公众号,扫码可关注)

 

话题:



0

推荐

张进

张进

390篇文章 1年前更新

《渡过》作者,“渡过”公号创办人,财新《中国改革》执行总编辑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