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最近接连遇到几位患者服用抗抑郁药转相的案例。由于最终发现是转相而非病愈,患者从希望、欣喜,转为失望、沮丧,是可以理解的。
 
不过,我觉得,转相虽不能说是好事,但也不能简单说是坏事。它可以理解为“危机”——危中之机。如果能恰当利用转相中的有利因素,为我所用,或可化不利为有利,给整个疗愈过程带来转机。
 
转相意味着什么?
 
先分析一个问题:转相是好事还是坏事?
 
这个问题要从多方面来看。首先,毫无疑问,转相不能说是好事。转相意味着双相从疑似到被确认。双相现在被列为重性精神疾病之一,无论疾病的复杂性,还是治疗难度,或是预后,双相都比单纯的抑郁要难对付一些。
 
精神科医生在处理躁郁关系时,都认同一个原则:“宁郁勿躁”。这是因为,郁的本质是对人体的保护,通过拉低情绪,降低动力,减少活动,让患者休养生息;躁则相反,会激发患者的动力、活力,促使其超常规活动,最后透支身体,给患者带来身心损害。有些患者还会因为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造成实际损失,甚至损坏个人形象和社会关系。
 
正因为此,精神科医生都会警惕躁狂风险,小心谨慎防止转相。
 
但这只是问题的一面。很多时候,双相患者会不会转相、何时转相,不是我们能够准确预见并控制的。如果患者不以个人愿望为转移,就是转相了,怎么办?如何更全面地认识转相,并有智慧地对待转相?
 
于是,我们需要看到问题的另一面。从积极的角度看,转相是一个契机。当患者长期处于严重抑郁状态,极度悲观绝望,且想尽办法也不能改善的时候,突如其来的转相,会让患者在很短时间内改善情绪,转变认知,增加动力;从而看到希望,获得信心,并由此能够积极行动。
 
这就是转相的“危中之机”,它往往也是转变的开始。
 
我的经历:转相成为契机
 
接下来,我想通过我自己的经历,来具体说明危机是怎样成为机遇的。
 
7年前,我经历了一次从重度抑郁向躁狂的转相。此前,在长达七个月的时间里,我陷入深度抑郁之中,服用多种药物,毫无效果,病情每况愈下,身心俱损,处于人生的最低谷。
 
那时,我的精神健康知识几乎为零,完全不懂抑郁的规律,因此悲观绝望,看不到希望,意志力消耗殆尽,每天卧床不起,如同行尸走肉。
 
所幸,尽管那时我根本不相信病能治好,仍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只坚持做一件事:吃药。对我来说,吃药就像牵着风筝的一根线,尽管希望渺茫,毕竟也还是希望;如果药也放弃了,就一点希望也没有了。毕竟吃药是最简单的,而锻炼身体、做心理治疗、参与社会活动等等,都需要一定的能量,那时的我即使有心也无力做到。
 
所幸药物终于见效。记得在第二次换药后的第十九天,我隐隐约约发现注意力能够集中了;随后,三天时间内,食欲、情绪、情感、动力,逐一回升,思维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表达能力,统统恢复。我后来在《渡过》中,描述了当时的狂喜:
 
“犹记药物见效的那一天:如同一个密闭的房间,被厚厚的窗帘遮挡,不见一丝光亮;突然,“唰”地一声,窗帘被一只手强有力拉开,灿烂的阳光瞬间破窗而入,穿透了整个房间。”
 
当时,我对抑郁一无所知,完全不懂得什么叫“双相”,什么是“转相”,只以为自己是“好了”。狂喜之下,信心恢复,立刻开始行动。
 
记得当天下午,我就出门跑步。尽管身体虚弱,也拼力坚持。我在跑道上对自己说:坚持、再坚持,多跑一步,就朝彻底康复接近一步。
 
以此为起点,我开始了自救。除了坚持吃药,还努力研究自己,想搞清自己得的是什么病、为什么会得病、怎么才能治好病。人生转轨亦由此开始。
 
现在回过来看,转相后的前三年,我应该是处于轻躁状态。好在我利用轻躁带来的生命动力,学习、研究、采访、写作,出书,办公号……事越做越多,社会链接越来越广泛,自身价值越来越体现,身心进入良性循环……不敢想象,假如没有这次转相,我继续陷于重郁状态,悲观绝望,坐以待毙,结果会怎样。
 
那时,我并不知道自己处于轻躁之中。还是同事后来告诉我,那时我总体正常,但还是表现出某些和以前不一样的地方:一是做决定比较快,比较草率,不太在乎别人的评价;二是做事快而粗,细节把握不够,显示某些精细判断能力受损,等等。
 
所幸当时的轻躁没有酿成事端,带来重大损失。所以,总体上看,当年的转相成为改变的契机。我用三年的时间,从躁狂状态逐渐平稳滑降,成功实现了软着陆。不但没有复发,还写了三本书,办了一个公号,不然就不会有今天的“渡过”的事业。
 
如何把危机变成机遇?
 
很多朋友听了我的经历后,说:“你是运气好。很多人转相后,就陷入频繁波动中,最后变成快速循环型,甚至是混合相,每天情绪如过山车一样激荡,要死要活的,痛苦不堪。”
 
我承认确实有运气的成分在,但仍然认为,可调控的空间还是存在,如果把握得当,软着陆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那么,如何把“危中之机”转化为真正的机遇?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要接纳双相这个事实,客观冷静面对,分析有利和不利条件,制定整体治疗策略。
 
如果转相了,就意味着双相是一个客观存在。即使不转相,双相仍然是双相,只是暂时没有表现出来。因此,对于转相,不必否认,不必追悔,不必有“为什么落到我头上”的怨怼。坦然面对,认真分析,努力寻找对自己有利的方面,为我所用,才是正途。
 
其次,要坚持用药。
 
对于双相治疗来说,用药是基础。而且,这特别考验用药的技巧。好比“走钢丝”,双相的治疗必须在抑郁和躁狂之间,把握恰到好处的平衡。
 
双相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单药治疗往往效果不好,大多需要联合用药。一般可分为三种方式:其一,情感稳定剂+情感稳定剂,如“碳酸锂+丙戊酸钠”较为常用;其二,情感稳定剂+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如“碳酸锂、丙戊酸钠、拉莫三嗪+奥氮平、喹硫平”等;其三,难治性双相患者甚至可能需要三药合用,如两种情感稳定剂+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或者一种情感稳定剂+两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
 
这是一般而言。一旦转相,就要当机立断调整药物。首先要减抗抑郁药,避免患者变成混合相;同时也要防止压得过猛,再次把患者打入抑郁状态。要考虑每个患者的个体差异,考虑所用药物的半衰期,以及和其他药物的拮抗关系等。整个用药过程,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必须全局在胸,整体把握,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同时又能考虑特异因素,作个性化安排,实时调整药物。
 
双相用药是一门艺术,有逻辑,有节奏。这特别考验医生的能力,也考验患者的耐心。患者不能指望医生一步调药成功,要有耐心,要允许医生试错。只有医患充分信任、合作,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第三,恰当利用转相,借助躁狂,激活自身。
 
我们都知道,治疗抑郁,关键在自救。而自救的关键是行动。要行动,就要有动力。如果患者长期处于郁期,动力、情感双重缺乏,是很难有行动能力的。
 
这时,转相就可能成为一个契机。要抓住这个契机,激发正向思维,改变认知,强化信心,积极行动,做一些事情。好比杠杆效应,以转相为支点,激活自己,体现自我价值,从而进一步强化信心,形成良性循环。
 
同时,多管齐下自我调整,保持良好状态。即使出现小规模跌落,由于患者能够鉴往知来,就可以维持信心,不至于毫无抵抗地堕入深渊。
 
在这个意义上,转相往往成为行动的第一步。
 
第四,加强自我觉察。
 
概括而言:转相是危机,接纳是前提,用药是基础。而觉察是上述一切的基础。
 
首先正确用药就需要觉察。再高明的医生,也是在密切了解患者情况后才能有的放矢调药;而患者的情况,只有自己最清楚。学会自我觉察,才能完整准确地把自己情况告知医生;甚至可以和医生讨论,共同制定用药方案。
 
其次,利用转相激活自己,也要靠觉察保驾护航。行动需要借助躁狂带来的动力,但行动本身也可能强化躁狂。这就需要加强觉察,判断自己处于哪一种状态,敏锐发现转相的苗头,然后通盘考虑,权衡利弊,及时采取药物之外的措施,做相应的调整。
 
比如,如果判断自己轻郁了,那就要注意休息,减少压力,调和内心冲突。一般来说,抑郁时觉察力和领悟力会更好些,在抑郁期,可以做一些需要深度思考的事情。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思想家、哲学家多抑郁的原因。
 
如果判断自己处于轻躁状态,那就可以利用躁狂的活力和思维速度,从事需要创造力的活动,比如艺术。同时要规律作息,减少社交,不凑热闹,避免进一步强化兴奋,刺激躁狂。
 
概括上述观点,结论是:转相不是好事,我们当然要努力避免转相。但是,如果转相已是既成事实,则不要否认,不必沮丧,而要利用转相带来的正向情绪和动力,积极行动起来,实实在在做一些事情,体现自我价值,获得自信,走上疗愈正途;并避免大起大落,谨慎小心驾驶自己的人生之翼,实现软着陆。
 
最后说明一点:本文适用于成年患者。青少年患者由于生理和心理都处于发育期,而且处于人生关键期,压力更大,原生家庭状况各不相同,一旦转相,处理起来就需要更加谨慎。
 
本文原载“渡过”公众号,扫码可关注
 
 
话题:



0

推荐

张进

张进

390篇文章 1年前更新

《渡过》作者,“渡过”公号创办人,财新《中国改革》执行总编辑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