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从今天起,连续三天,是一年一度的“99公益日”。

 

“渡过”将参加由尚善公益基金会发起的“抑路前行”项目,为抗郁公益活动募集资金。

 

从2018年起,“渡过”从知识传播阶段,进入实际解决问题的阶段。此次募捐到的资金,将用于“陪伴者计划”、社群建设、同城活动、线上课堂、线下陪伴中心、渡过电台等等。

 

最终的目标,是探索一条新型心理健康之路。

 

陪伴,是彼此照耀

 

“我太累了,睡不着,你能和我聊聊吗?”

 

几乎每天深夜,龙哥都会接到这样的消息。发件人是正在紧张备考的高三学生小宁,他因为抑郁备受煎熬。白天高强度的学习让大脑得不到喘息,而夜晚扑面而来的负面情绪更让他久久无法入睡。

 

龙哥是“渡过”的陪伴者。每次与小宁通话,有时候几十分钟,甚至几个小时,听他倾诉升学的压力,为他疏解绝望的内心。这样的日子持续了整整三个月,直到小宁顺利完成高考。

 

这只是“渡过”的“陪伴者计划”众多故事中的一个。“渡过”的陪伴者已达70余人,是一个涵盖了康复患者、患者家属、精神科医生和心理从业者的团队。

 

2018年3月5日,“渡过”正式提出“陪伴者计划”的概念,并着手推进实践。

 

“陪伴者计划”的宗旨,是发掘、整合、赋能成千上万的康复者,使之成为陪伴者,从社会支持层面入手,为患者提供全程服务,从而在医疗系统和心理咨询系统之外,开辟第三条道路——建立社会支持系统。

 

据统计,一年多的时间里,“陪伴者计划“为650余位求助者提供了陪伴服务,累计陪伴3000多个小时。求助者的年龄从10岁到60岁,覆盖全国31个省区。

 

“陪伴者计划”的核心,是从抑郁康复者中培训出的陪伴者。因为共通的经历,他们更加容易走进求助者的内心。

 

“家里人和心理咨询师都没有陪伴者了解我。”求助者溪水说。在一次陪伴中,他声嘶力竭地哭泣了几十分钟,肆意释放出多年来不与人说的痛苦和孤独。“我会度过这段病期,迎接新的曙光。”

 

不同于心理咨询师与患者刻意保持距离,陪伴者们会根据情况主动介入,陪伴的形式也多样化。线上陪伴打破了地域的局限,东北的陪伴者能够陪伴西藏的求助者;线下面对面的陪伴则丰富多样,可以相聚聊天,也可以一起运动、学习、游玩。


陪伴者-金美

她曾经陪伴过一位混合双相的女子,情绪像过山车一样剧烈波动,常常陷入到重度抑郁里无法自拔。“每天在痛苦和煎熬中徘徊,没有人理解我,我真的撑不下去了。”?收到信息的金美心急如焚,她在回复中写道,“即使全世界都抛弃你,你还有我,我会一直陪着你。”她一边安抚、稳定女孩子的情绪,一边联系她的父母,极力说服他们驱车前去救援,避免了一场悲剧的发生。事后,女孩妈妈寄来一箱橘子表达谢意。“那橘子的味道非常甜。”金美笑着回忆。


陪伴者-灰灰

他是一位医学生。“在陪伴的过程中,我看到许多不曾察觉到的自己,理解更多不同的恢复途径,也在这样的生活中彼此疗愈。”


陪伴者-华

她是一位患者的母亲。“我的求助者大多都是家长朋友,面对他们的迷茫和无助,我每一次都像是看到了曾经的自己,我希望用过来人的经验帮助身陷困境中的家长,陪伴服务就是一种爱的传递。”


陪伴者-伊林

她是一位患者的母亲兼心理咨询师。“在陪伴过程中,常遇到家长急切地询问如何除孩子的症状,这使我想起多年前的自已。经历了才成长,渡过了才领悟,孩子的康复之路是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陪伴者计划“旨在构建一个平台,对接患者和陪伴者。被陪伴者获得了全病程指导、长期陪伴和坚持到底的勇气与信心;陪伴者则获得了收入、助人的快乐和人格的成长。

 

2019年8月14日晨,“渡过”杭州营“诗歌之晨”小组在西湖边读诗。(张进摄)

 

一本书,一个公号,一群人

 

“陪伴者计划”的产生,源自“渡过”创始人张进的亲身经历与感受。“陪伴者计划”从萌芽到落地,也伴随着“渡过”的成长。

 

2015年9月,《渡过:抑郁症治愈笔记》正式出版;同年,张进被评为“健康中国年度10大风尚人物”。颁奖词说:“张进是中国抵抗抑郁症的一面旗帜,他以一己之力填补了中国抑郁症科普的空白。”

 

2015年10月,张进创办了“渡过”公众号。最初,公号只是张进一个人的写作阵地。不知不觉地,患者、家属、精神科医生、心理咨询师等更多人参与进来,逐渐成为一个开放社区和交流平台。

 

一种自发而蓬勃的生命力,生生不息,迅速形成合力。截至目前,“渡过”公众号已聚集近10万粉丝,共发布了859篇原创文章,累计阅读量超过200万人次。

 

2017年3月,“渡过”第一个读者群应运而生,而后社群迅速发展、裂变,目前“渡过”社群联盟已达38个,分为六大区块,垂直社群32个,地域群6个,成员达1.5万人。

 

之后,“渡过”推出“陪伴者计划”。以此为起点,“渡过”在“社会支持”的旗帜下深耕细作,过去一年里举办了7期线下成长营和1期复学营,覆盖了300多个家庭;推出“渡过学堂”及“渡过直播间”,累计听众数量超过3万人次。

 

也许更重要的是,“渡过”在前进探索的道路上,聚集了一批人。

 

他们是患者,是家属,是医生;他们是老师,是工人,是企业家;他们或已步暮年,或正值青春年华。身份、年龄、经历可能不同,但共同的是:他们都在以一己之力,改变着中国精神健康领域的生态环境。

2019年8月12日,“渡过”杭州营学员涉水龙鳞坝。(云卷云舒摄)

 

一群人,想为社会建一个生态

 

作为一个患者、家属社区,“渡过”不可避免地接触到各种复杂、疑难病例。实践中,“渡过”团队成员意识到,精神疾病因其治疗困难,需要有整体观、动态观、个体观、社会观、时空观。而这些,是需要在一个良好的生态关系中才能够实现的。

 

2019年初,“渡过”公众号的新年献词提出:“渡过”的目标,是探索一条综合、全程、全人关怀、个性化的精神疾病疗愈之路。这条道路的特点,是从社会支持层面入手,在一个相对充裕的时间里,形成一个生态疗愈场,不仅仅做药物治疗、心理咨询,更聚焦于社会支持、情感链接和人际关系调整。

 

“渡过”的“生态疗愈”设想由此萌芽。简言之,“生态疗愈”的宗旨是:建立一个生态环境,彻底去除病耻感,形成能量场,涵盖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社会治疗,创造人与外界关系的连接,让情感流动起来,从而让患者获得自我疗愈、相互疗愈。

 

目前,“渡过”的“生态疗愈”理念已经落实为实际的行动,并开始全面推进,着力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生物-心理-社会”良性循环的生态疗愈社区。

 

 

 

 

“知行合一,自渡渡人”。“渡过”将脚踏实地地服务患者,为中国精神疾病治疗开创全新的可能性。

 

让我们一路同行!

 

 

爱心捐款请长按二维码:

 

 

或点击链接:

https://ssl.gongyi.qq.com/m/weixin/yqj.html?et=yqjs&from=singlemessage#/yqj/detail?id=218599&did=129985130120190826060000405

 

 

从今天起,连续三天,是一年一度的“99公益日”。

 

“渡过”将参加由尚善公益基金会发起的“抑路前行”项目,为抗郁公益活动募集资金。

 

 

从2018年起,“渡过”从知识传播阶段,进入实际解决问题的阶段。此次募捐到的资金,将用于“陪伴者计划”、社群建设、同城活动、线上课堂、线下陪伴中心、渡过电台等等。

 

最终的目标,是探索一条新型心理健康之路。

 

 

 

 

陪伴,是彼此照耀

 

 

“我太累了,睡不着,你能和我聊聊吗?”

 

 

几乎每天深夜,龙哥都会接到这样的消息。发件人是正在紧张备考的高三学生小宁,他因为抑郁备受煎熬。白天高强度的学习让大脑得不到喘息,而夜晚扑面而来的负面情绪更让他久久无法入睡。

 

 

龙哥是“渡过”的陪伴者。每次与小宁通话,有时候几十分钟,甚至几个小时,听他倾诉升学的压力,为他疏解绝望的内心。这样的日子持续了整整三个月,直到小宁顺利完成高考。

 

 

这只是“渡过”的“陪伴者计划”众多故事中的一个。“渡过”的陪伴者已达70余人,是一个涵盖了康复患者、患者家属、精神科医生和心理从业者的团队。

 

 

2018年3月5日,“渡过”正式提出“陪伴者计划”的概念,并着手推进实践。

 

 

“陪伴者计划”的宗旨,是发掘、整合、赋能成千上万的康复者,使之成为陪伴者,从社会支持层面入手,为患者提供全程服务,从而在医疗系统和心理咨询系统之外,开辟第三条道路——建立社会支持系统。

 

 

据统计,一年多的时间里,“陪伴者计划“为650余位求助者提供了陪伴服务,累计陪伴3000多个小时。求助者的年龄从10岁到60岁,覆盖全国31个省区。

 

“陪伴者计划”的核心,是从抑郁康复者中培训出的陪伴者。因为共通的经历,他们更加容易走进求助者的内心。

 

“家里人和心理咨询师都没有陪伴者了解我。”求助者溪水说。在一次陪伴中,他声嘶力竭地哭泣了几十分钟,肆意释放出多年来不与人说的痛苦和孤独。“我会度过这段病期,迎接新的曙光。”

 

 

不同于心理咨询师与患者刻意保持距离,陪伴者们会根据情况主动介入,陪伴的形式也多样化。线上陪伴打破了地域的局限,东北的陪伴者能够陪伴西藏的求助者;线下面对面的陪伴则丰富多样,可以相聚聊天,也可以一起运动、学习、游玩。

 


陪伴者-金美

她曾经陪伴过一位混合双相的女子,情绪像过山车一样剧烈波动,常常陷入到重度抑郁里无法自拔。“每天在痛苦和煎熬中徘徊,没有人理解我,我真的撑不下去了。”?收到信息的金美心急如焚,她在回复中写道,“即使全世界都抛弃你,你还有我,我会一直陪着你。”她一边安抚、稳定女孩子的情绪,一边联系她的父母,极力说服他们驱车前去救援,避免了一场悲剧的发生。事后,女孩妈妈寄来一箱橘子表达谢意。“那橘子的味道非常甜。”金美笑着回忆。

 


陪伴者-灰灰

他是一位医学生。“在陪伴的过程中,我看到许多不曾察觉到的自己,理解更多不同的恢复途径,也在这样的生活中彼此疗愈。”

 


陪伴者-华

她是一位患者的母亲。“我的求助者大多都是家长朋友,面对他们的迷茫和无助,我每一次都像是看到了曾经的自己,我希望用过来人的经验帮助身陷困境中的家长,陪伴服务就是一种爱的传递。”

 


陪伴者-伊林

她是一位患者的母亲兼心理咨询师。“在陪伴过程中,常遇到家长急切地询问如何除孩子的症状,这使我想起多年前的自已。经历了才成长,渡过了才领悟,孩子的康复之路是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陪伴者计划“旨在构建一个平台,对接患者和陪伴者。被陪伴者获得了全病程指导、长期陪伴和坚持到底的勇气与信心;陪伴者则获得了收入、助人的快乐和人格的成长。

 

 

2019年8月14日晨,“渡过”杭州营“诗歌之晨”小组在西湖边读诗。(张进摄)

 

 

 

一本书,一个公号,一群人

 

 

“陪伴者计划”的产生,源自“渡过”创始人张进的亲身经历与感受。“陪伴者计划”从萌芽到落地,也伴随着“渡过”的成长。

 

 

2015年9月,《渡过:抑郁症治愈笔记》正式出版;同年,张进被评为“健康中国年度10大风尚人物”。颁奖词说:“张进是中国抵抗抑郁症的一面旗帜,他以一己之力填补了中国抑郁症科普的空白。”

 

2015年10月,张进创办了“渡过”公众号。最初,公号只是张进一个人的写作阵地。不知不觉地,患者、家属、精神科医生、心理咨询师等更多人参与进来,逐渐成为一个开放社区和交流平台。

 

一种自发而蓬勃的生命力,生生不息,迅速形成合力。截至目前,“渡过”公众号已聚集近10万粉丝,共发布了859篇原创文章,累计阅读量超过200万人次。

 

 

2017年3月,“渡过”第一个读者群应运而生,而后社群迅速发展、裂变,目前“渡过”社群联盟已达38个,分为六大区块,垂直社群32个,地域群6个,成员达1.5万人。

 

 

之后,“渡过”推出“陪伴者计划”。以此为起点,“渡过”在“社会支持”的旗帜下深耕细作,过去一年里举办了7期线下成长营和1期复学营,覆盖了300多个家庭;推出“渡过学堂”及“渡过直播间”,累计听众数量超过3万人次。

 

 

也许更重要的是,“渡过”在前进探索的道路上,聚集了一批人。

 

他们是患者,是家属,是医生;他们是老师,是工人,是企业家;他们或已步暮年,或正值青春年华。身份、年龄、经历可能不同,但共同的是:他们都在以一己之力,改变着中国精神健康领域的生态环境。

2019年8月12日,“渡过”杭州营学员涉水龙鳞坝。(云卷云舒摄)

 

 

 

 

一群人,想为社会建一个生态

 

 

作为一个患者、家属社区,“渡过”不可避免地接触到各种复杂、疑难病例。实践中,“渡过”团队成员意识到,精神疾病因其治疗困难,需要有整体观、动态观、个体观、社会观、时空观。而这些,是需要在一个良好的生态关系中才能够实现的。

 

2019年初,“渡过”公众号的新年献词提出:“渡过”的目标,是探索一条综合、全程、全人关怀、个性化的精神疾病疗愈之路。这条道路的特点,是从社会支持层面入手,在一个相对充裕的时间里,形成一个生态疗愈场,不仅仅做药物治疗、心理咨询,更聚焦于社会支持、情感链接和人际关系调整。

 

“渡过”的“生态疗愈”设想由此萌芽。简言之,“生态疗愈”的宗旨是:建立一个生态环境,彻底去除病耻感,形成能量场,涵盖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社会治疗,创造人与外界关系的连接,让情感流动起来,从而让患者获得自我疗愈、相互疗愈。

 

目前,“渡过”的“生态疗愈”理念已经落实为实际的行动,并开始全面推进,着力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生物-心理-社会”良性循环的生态疗愈社区。

 

 

 

 

“知行合一,自渡渡人”。“渡过”将脚踏实地地服务患者,为中国精神疾病治疗开创全新的可能性。

 

让我们一路同行!

 

 

爱心捐款请长按二维码:

 

 

 

或点击链接:

https://ssl.gongyi.qq.com/m/weixin/yqj.html?et=yqjs&from=singlemessage#/yqj/detail?id=218599&did=129985130120190826060000405

 
话题:



0

推荐

张进

张进

390篇文章 1年前更新

《渡过》作者,“渡过”公号创办人,财新《中国改革》执行总编辑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