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手机几乎是现在人们最离不开的物品了。我越来越发现,用手机来比喻抑郁症现象,非常贴切。
 
前几天,2月9日晚,做渡过新春首场公益讲座时,我随手拿起手机做比喻,阐述我对抑郁的理解,即抑郁“能量耗竭说”。课后,很多群友反映,这个比喻很新鲜,希望我完整阐述,于是写这篇文章。
 
01
 
从自己切身经历出发,我认为,“抑郁”这两个字,重点在“抑”,而不是人们想当然的“郁”。
 
“郁”是郁闷,即心情不好。这是常有的。仅仅心情不好,只是情绪问题,不是抑郁症。
 
“抑”,则是指“抑制”。《现代汉语词典》载:“抑制,意思是约束,指组织或机体活动减弱或变为相对静止,是与兴奋相反的生理现象。”
 
这才是抑郁症的本质属性。直白地说,抑郁症的“抑”,是指一个人生命功能退化。2012年8月28日,我在我的财新博客上写了第一篇抑郁症文章《地狱归来》,真实记录了当时我的“抑制”现象:
 
“……每时每刻,大脑都像灌了铅,或者像被一个无形之手攥住,像生锈一样转不动。昏昏沉沉,思维缓慢,说话磕巴;胸口火烧火燎地难受;不想做任何事情,或者做任何事情都很犹豫畏缩;不想说话,不敢接熟人的电话,不看短信,或看了短信也不回。当然不想见任何人。每天早晨从一睁眼开始,就不知道这一天怎么度过。躺在床上,或呆坐着,或在房间里走来走去。就这样慢慢地耗着时间。……”
 
九年过去了。境随时转,今天的我已不能再写出这样活灵活现的文字;而当年,正是这切肤之痛,才让我得出结论:抑郁症的本质属性,不是情绪低落,而是活力丧失。
 
概括如下:仅仅“心情不好”,不是抑郁症;只有“大脑不转了”、“变笨了”“傻了”,才是抑郁症。
 
那么,一个人,本来生龙活虎,突然活力丧失,功能下降,发生了什么?原因是什么?其背后的本质是什么?
 
我从手机受到了启发。
 
02
 
我们知道,手机有电才能用。现在的智能手机,功能越来越强大,对电也越来越依赖。当手机上四格电满满的,所有程序都能顺畅运行,打电话、看视频、玩游戏都没问题;用了一段时间,随着电量不断消耗,逐渐地,手机就会卡顿,很多功能就受限了。
 
一个冬天的夜晚,我用手机拍照,光线不够时,闪光灯自动启用。拍着拍着,手机只剩下一格电了。突然,手机屏幕上弹出一句提示语:“电量不足10%,闪光灯禁止使用。”
 
好似夜幕突然被一道闪电撕开,这一瞬间,我联想到了抑郁症;如醍醐灌顶,我茅塞顿开。
 
我想到:如同手机有电才能运行,人执行其所有思想、情感和行为,也需要能量;如果能量逐渐被消耗,不能支撑其生命活动,很多功能就会被抑制,表现为活力缺失——这就是抑郁症的本质属性,至于情绪低落,则是最表层的现象。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功能抑制?其机理和目的是什么?
 
答案是:“抑制”的实质是取舍,是舍卒保车,目的是维持机体最基本的生命功能,等待“续命”。
 
智能手机不愧称之为“智能”,其内部早就预制了这种设计:当电量消耗殆尽,某些高耗电程序如各种游戏、视频,就会自动关闭,只保留最基本功能如电话、信息,从而维持低水平运转,等待充电。如果你强行使用,最后的结果只能电量耗尽,自动关机。
 
人也一样。或许上帝造人的时候,也预设了这样的自动调节系统,当生命能量匮乏,人体自动启动调节机制,抑制某些功能,节约能量,让人类的始祖能够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生存下来,不断繁衍、进化——这就是抑郁症的由来。
 
但人毕竟不是手机。手机毕竟只是机器,可以直接关闭某项功能。人是比手机更为精妙复杂的生命体,当能量不足,其功能抑制是以神经递质为媒介曲折完成的。
 
这是因为,人的本性是贪婪,当然也可称之为进取心、责任心。很多人即使心力交瘁,能量消耗殆尽,也不愿或不能停下奋斗的脚步,所谓“一息尚存,奋斗不止”。这时,为了避免彻底崩溃,神经递质调整机制就领命登场了。
 
我们知道,神经递质是脑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媒介。人类的一切活动,包括情感、意志和行为,都依赖于神经递质主导的信息传递。神经递质有很多种,和信息传递相关的是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这三种神经递质,其功能不完全一样,血清素掌管情感、欲望、意志;多巴胺传递快乐;去甲肾上腺素提供生命动力。从表层看,如果这三种神经递质缺失,神经元接收到的信号微弱,这个人就会情绪低落,快感缺乏,兴趣寡淡,缺乏动力,表现为某些功能被抑制。
 
而在深层,其逻辑是这样的:当一个人心力交瘁,人体便启动神经递质调节机制,强行阻断快感,抑制部分功能;从而减少活动,节约能量,休养生息,等待复原。
 
可以这么概括:一个人就是一座自动运行的化工厂,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各种精密的化学反应,维持自己的生命活动。当能量消耗殆尽,你还不肯主动调整,或者因错过时机调整不过来,人体只好启动神经递质调节机制,迫使你长期处于“被调整”阶段——这就是“抑郁”。
 
大自然是公平的。作为高等动物的人,被预设了这套调整机制;我猜测,很多动物的冬眠,其实也是这个道理。
 
03
 
认识到功能抑制的本质和机理,有什么意义?
 
仍然以手机为例。
 
一般来说,一台手机好用不好用,决定于两个要素:一是配置。如果这台手机硬盘、内存、处理器强大,则其运行就较为流畅;二是负载,如果它下载和使用了太多的app、小程序,承担更多的任务,需要执行更多的功能,其运行就更依赖于手机的电量。
 
最早的按键手机,功能单一,只有电话、短信,耗电不多,经常几天才换一块电池;近年来,智能手机逐渐取代了按键手机,功能越来越复杂,如果你想维持手机正常运转,就得经常充电。所以很多人随身携带充电宝,随时给手机“续命”。
 
人也一样。人的精神状态也决定于两个要素。一个要素是躯体即其生理资质,主要是大脑和神经系统。如果一个人大脑和神经系统强大,“硬件发达”,那么抗压能力就比较强,俗称“抗折腾”;反之,如果大脑脆弱,神经系统敏感,一有风吹草动,就容易出问题。这是由生理差别带来的状态差别,决定于基因和遗传,只能接纳和承受。
 
第二个要素,是其承担的人生任务。如果一个人压力不是太大,体力不过多折损,心力不过多消耗,其整体状态包括精神状态,也会比较好。
 
按照这个逻辑,就可以理解为什么现在抑郁症越来越多了。从古到今,漫长的岁月里,人虽然不断进化,但其“硬件”(比如大脑)并没有太多进化;而当今时代,世界日新月异,人的欲望、自我要求、需要大脑处理的信息、内心冲突引发的内耗,却在几何级数增长。这就相当于手机运行了过多的程序,自然会加速耗能;久而久之,机器就不转了。
 
所以,抑郁的起因也可以这样描述:一个人的身体条件不能承载其赋予自己的人生使命。
 
04
 
层层递进至此,读者也许能明白我的结论了。应对抑郁症,最基础的办法是四个字——休养生息。
 
更具体一些是:及时止损,修补漏洞,减少消耗,重新出发。
 
一台手机,如果没电了,我们第一个反应是赶紧充电,而不是强行使用。因为强行使用的结果是自动关机。
 
如果不能及时充电,我们会选择卸载一些不必要的app,尽量少处理信息,没事不刷屏,节约用电,把所剩不多的电量用于最必须的事,这样才能让手机坚持的时间长一些,运行流畅一些。
 
再就是不能漏电。如果手机出了故障,无论硬件故障还是软件故障,即使你什么也没做,也会平白无故消耗电量。这时候,就要赶紧修理手机。
 
以此相喻,抑郁症其实不是坏事,而是对人的警示。是身体用抑郁提醒你:你的生命能量不够了,你的人生出了问题;赶紧停下来,及时调整和修复吧。
 
如何修复?首先要自我觉察,看看自己到底是哪些方面出了问题,并做相应的调整。千万不要逼迫自己在原有轨道上继续运转,否则会崩溃;回归简单朴素的生活,降低欲望,学会止损、卸载,不要给自己赋予太多的人生任务,不要“小马拉大车”,最好是“大马拉小车”。
 
更为复杂的情况,是双相中的“躁狂相”。躁狂是抑郁的反面,其实是一种假象,是短暂的高耗能状态。这时人会无端给自己加载各种任务,无休无止,造成跑电、漏电,活生生缩短了续航时间,殊为可惜。这是另一个问题,留待将来我专门阐述。
 
所以,我认为,抑郁症不仅仅是一个疾病现象,还是一个生命现象、社会现象、文化现象,是人类整体生活方式的问题。应对抑郁,需要全方位的调整。
 
回到本文的标题。说“人体是一台手机”,只是比喻。人当然不是手机,而是比手机更为高级的生命体,但我们却可以从手机的运行中获得启示。
 
话题:



0

推荐

张进

张进

390篇文章 1年前更新

《渡过》作者,“渡过”公号创办人,财新《中国改革》执行总编辑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