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张进/文图

 人心惟危,

道心惟微,

惟精惟一,

允执厥中。

——《尚书 ·大禹谟》

历尽三年波折,渡过基地终将面世了。

三年前,基地只是一个理念和心愿;三年来,我们怀抱梦想,念念不忘,筚路蓝缕,终有所成。

当然,真正的考验可能才刚刚开始。

一  

先简略回顾一下渡过基地的来龙去脉。

 2017年5月的一天,在北大六院院长助理原岩波带领下,我走访了北京海淀精神卫生防治院,那里的院内康复项目,给我留下了很深印象(参见《海淀精神卫生防治院探访记》《没有“他们”,只有“我们”》)。打动我的,是这家医院对患者的尊重、信任、人道关怀,以及对人的主体性和自我成长的信念。

那时,渡过刚刚建立线上社群,正裂变式发展。群友们在社群抱团取暖,相互抚慰,大家的痛苦和期待,我感同身受。流连在海淀精防院,我第一次萌生了“渡过要做康复基地”的想法。

之后,这个想法就种到了我心里。进入2018年,被需求所推动,渡过开始转型,从知识传播、社群互助阶段,逐渐转向解决问题阶段。继“陪伴者计划”启动及第一期杭州亲子营之后,关于基地的设想逐渐成型。

2018岁末,撰写新年献辞时,我正式确立了未来一年渡过的发展方向:探索生态疗愈模式,建设“中途岛”基地。(参见《揖别2018,目标“中途岛”》

我在文章中写道: 

“基地可能设在农村或城郊。盖几间房,开几块地,建几个工场。在这里,可以治疗,可以学习,可以种地,可以做工,‘晚饭后从事批判,但并不会因此成为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1845-1846)。这本身就是鲜活的生活,是实实在在地创造财富,并在此过程中更新和完善自己的生命状态——这就是集学习、疗愈、就业、成长为一体,让患者最终回归家庭、回归社会的‘中途岛’”。

现在看,这个设计有着浓厚的乌托邦色彩,但它并不妨碍、反而激励着我们砥砺前行。整个2019年,我们一边探索问题解决方案,一边悄悄落实基地梦想。(参见《渡过”九问:再出发》) 

首先是选址。考虑到地理位置、人才储备、土地价格等多方面因素,经过四次变更,我们终于在杭州富春山脚下,寻找到一座荒废的乡村小学,用来承载我们的梦想。此地距富阳十几公里,距杭州50多公里,高速公路汇集,地铁即将通车;坐南朝北,背山面水,苍松翠竹,宜居宜业。 

接下来是建设。起初没想到会有这么多的麻烦:要做建筑设计、要办理各种手续、要处理乡村关系……其间,又经历了疫情冲击,以及两次追加投资;2021年夏天,雨季到来,一条从基地穿过的小溪山洪爆发,冲毁了部分设施,只好勘查地质水文,重修泄洪道……

 时近2021年岁末,当年遥不可及的梦想,终于显露出妩媚的面容:在杭州市富阳区富春山麓,一条山谷入口的高坡上,一座独立的建筑横空出世,俯瞰着连绵的土地、丛林与民居——这就是渡过基地。

二   

回望2018年,基地只是我心中一个朦胧的梦想;而今,当蓝图逐渐绘就,需要更清晰地回答两个问题:其一,为何要建基地?其二,基地将如何运行? 

这就需要回溯渡过的初心。 

渡过早先是一个患者和家属的自助互助社区,这个性质注定了我们要接触各种复杂、疑难病例。因为只有复杂、疑难病例,才会来到我们这里,并留在这里。故此,渡过的行为方式,概括起来是三句话:以患者为中心,以问题为标靶,以治愈为目的。 

可以说,渡过的创建和发展,每一步都是被需求所推动;多年来,渡过始终面对真实需求,致力于解决实际问题,并从患者中获得方向和力量。 

从2018年末至今,我们以“陪伴者计划”为抓手,从社会支持层面做了很多探索,包括线下的亲子营、生活营、复学营、成人营,线上的12周同伴互助计划、21天接力成长营、青少年劳动成长计划,等等。 

这些探索已经初见成效。一部分症状较轻的患者,仅仅通过社群互助就能解决问题;一部分症状单一的患者,参加了七天线下营,或21天线上营,或北京之家青少年生活营,也能不同程度解决问题;但是,还有一部分情况复杂多元、身心症状合并、缺乏家庭支持、外部环境恶劣且难以改变的患者,他们怎么办? 

回望2018年11月第一次杭州亲子营,有家长在分别之际留言: 

“这几天,亲子共训营营造了一个桃花源、一个乌托邦。随着别离的到来,很快我们就要抽离出这种美好,再次回到各自的轨道。这个轨道里仍有‘风刀霜剑严相逼’,仍有深夜无声的痛哭,我不知道你我是否做好了准备?”

“相比于我们家庭给孩子提供的场,杭州营是一个更高能量的场,尽管它不完美,但却让孩子看到努力比完美更动人。这是真实的力量,也是真情的力量。” 

“‘彼此看见’是这几天训练营里我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离开训练营,离开杭州,我开始不舍,面对现实该如何自处?” 

记得当时,看到家长、孩子们离别时的恋恋不舍,早已孕育的基地梦想在我眼前闪闪发亮。我深切地认识到,对于情况特别复杂的抑郁青少年群体,短短五天的亲子营,只能是播下改变的种子;而家庭和单个人的力量和耐心总是有限的,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外援,他们很难依靠自己的力量挣脱深渊。

那一刻,我的目标更加清晰:抑郁疗愈,必须有相对从容的时间和空间,这就需要打造一个实体基地,人为创建一个完整的,涵盖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社会支持的生态能量场,让孩子们在这里找到安全感,形成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连接,实现自我疗愈、相互疗愈,最终回归社会。 

三   

自确立基地目标以来,我们一直在努力。许许多多的探索和实验,都是在为这个目标积累资源和经验——

我们继续办好公号,已形成主号、青春号、家长号三个内容矩阵; 

我们进一步发展社群生态,扩大群众基础,这是渡过长期发展的保证;

我们加强陪伴者培训,使得“陪伴者计划”进入专业化、规范化轨道; 

我们在线上线下举办各类成长营、家长营、成人营,用社会学方式探索团体互助模式; 

我们在全国范围内布局同城会,开办渡过地方之家,打造各式各样的差异化疗愈场……

涓涓细流,条条小径,终将汇入渡过基地;多年来各个单项、局部的摸索,将在这里交融、激发、提炼、升华,检验整体效果,形成可验证、可复制的生态疗愈模式。 

目前,基地运行模式正在设计中,开业后必定有一个磨合期,但基本共识已经形成—— 

1.青少年心理问题不是单一因素,一定是多种复杂因素(生理、家庭、学校、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家长要解除焦虑,不能限时限刻让孩子好起来,一定要留出充分的时间,不然必定是欲速则不达。 

2.抑郁青少年的共同特征是内心惶恐,因此基地要把建立安全感作为首要问题、重中之重。不能急于治疗,而要想方设法让孩子们安心,发现同类,形成朋辈共同体,敢于表达并能够相互看见。

3.先建立生活秩序,再建立学习秩序。基地要尽力做好后勤,让孩子在这里吃好、睡好,呆得住,能安排好自己的生活,然后才谈得上疗愈。 

4.问题和机遇都是同时存在的。要看见每个孩子,从他们存在的问题中,发现隐藏的资源,以此来设计个性化疗愈方案。 

5.把每个孩子作为独立的人格主体,不是急着单向改变他们,而让他们成为改变的主人。要全员参与制定规则,然后用行为主义的方式,激励所有成员遵守规则,学会自律,最终获得自由。 

6.不说教。要用各种方法,通过身体的体验和表达,让孩子们自己去悟到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对自己有好处的,从而自行选择该怎么做。 

7.给孩子们创造一个人际链接的能量场,让他们学会寻求团体支持。有冲突没有关系,吵架、打架都没关系,因为冲突是相处的契机。在冲突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拓展秩序,这就是哈耶克说的“人类合作秩序的拓展”。

8.基地有极好的自然生态环境,要用好用足。想方设法用规则调动孩子们早晨跑步,锻炼身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把人体自然节律调整好。这和吃药同等重要。

9.基地有大片农田、茶场、竹林,还会有小超市、咖啡屋、图书馆等,可以在基地内部发行代金券,鼓励孩子们参加劳动和日常管理,获得劳动报酬,形成正向激励。 

除了以上这些,我们还会在基地融入教育元素。

很多年前,我就预感到,总有一天,渡过会进入教育领域;甚至可以说,渡过的实质就是教育。未来我们还会在基地办学,当然这有别于目前的应试教育。我们会开设科学课、人文课、美学课、心理课、体育课、劳动课、技能课,到基地来的孩子,或许还能学到一技之长,作为立身之本。既然已经脱离主流应试教育轨道,那么不妨给自己一个机会,开启新的教育和人生,这就是——自由、生活、生命。

总之,要让来基地的孩子,成为自身疗愈的主人,在同伴关系中,实现相互疗愈和自我疗愈,最终必然是生活方式的全面调整和人的整体提升,疗愈只是自然呈现的结果。 

目前,基地的建设已近尾声,千头万绪,许许多多细节尚待打磨。需求急迫,时不我待,我们打算基地具备基本生活条件后,就开业运行;第一批学员,无论成人还是孩子,在疗愈的同时要参加劳动,清理场地、修路、开荒、耕种,在真实生活中,看到自己的劳动价值。劳动即生活,生活即疗愈。

想像中,基地要做的事情,不只是疗愈,还是一场社会进步运动。渡过基地坐落在一个山谷中,绵延约一公里,我们要在这个相对独立完整的空间,做一次全员社会实验,用行动而不是观念,构建属于每个人的更自主、更平和、更审美的生活形态。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未来的基地,不仅仅是一个心理问题疗愈场,更是一个重新开启人生的充电站。

那些失去方向的、辗转流离的、困顿惊厄的、被主流社会无情抛弃的人们,可以暂时来到这里,休憩、学习、劳动、创造、康复。基地作为中途岛,并非要长久留住他们,最大的心愿是这四个字—— 

目送、远去。 

这就是渡过的终极价值。(完)

邀约

渡过基地预定于2021年12月下旬开业,目前正组建团队,包括运营、行政、后勤人员;青少年辅导员;生活老师;心理咨询师等,切盼志同道合者与我们联系。我希望未来的同事,能够认同渡过理念,有心理学背景或相关实践经验,有爱心和耐心,有热情和韧性,敢于探索,不怕失败,开放宽容,乐于团队合作。有意者请发简历至duguogonghao@163.com。

话题:



0

推荐

张进

张进

390篇文章 1年前更新

《渡过》作者,“渡过”公号创办人,财新《中国改革》执行总编辑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