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香港沦陷,北京成为疫区

上一篇提到,我们最初关注广州非典,只是从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角度,思考公众知情权问题。第一组报道结束后,我们认为预期目标达到,此事就放下了。

紧接着是“两会”报道。每年的“两会”,对媒体来说是一个机会窗口,各式各样的信息在这里汇聚。那些天,我们的记者、编辑,和来自广东的代表、委员交流,仍不时听说广东非典还在传播,“只是不让报道罢了”。我们想可能是余波,也没太当回事。

恰在那时,作为全球布局的一部分,编辑部向香港派驻了一位记者。她就是大名鼎鼎的曹海丽,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新闻系毕业,年纪虽不大,却很资深,采访过许多国际政要。

“两会”后,曹海丽从美国到港赴任。一入境,她就发现不对劲,向总部汇报说,“满街都是白口罩”!这个信息让大家大吃一惊:原来以为广州疫情早已平息,想不到却已攻陷香港,而外界居然一无所知!

此情此景,胡舒立想到可以到国际机构了解一下信息。她登录世界卫生组织(WHO)网站,一看吓了一跳:国内一片歌舞升平,WHO却是实话实说。据WHO信息,不仅仅香港,北京也已出现 “非典”病例,并形成传播链。且按WHO的标准,北京已被确定为疫区!

作为北京居民,自己居住的城市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疫区,而我们居然一无所知!获知这个消息,大家一时无从反应,面面相觑。

同时被确定为疫区的,除了北京,还有香港、新加坡,以及加拿大的多伦多。后来,在报道最后阶段,我们拼接SARS传播链时,发现新加坡和北美的疫情,就是从香港传过去的——这意味着,发源于中国的非典病毒,已经走出国界,成为世界性瘟疫。

至此,世卫组织正式将这次全球性疫情,定名为“SARS”。

几乎不需要再作新闻价值判断,编辑部认定:这个事件,已经从国内新闻上升为重大全球性新闻。

一套组合拳

此时,国内媒体仍在沉默。后来得知,新华社只在2月28日发了一则对外稿;北京、广州的报纸只在报屁股位置刊登了本地疫情,完全被浓墨重彩的两会报道淹没——这意味着,如果我们大张旗鼓报道SARS,要冒相当的风险。

从何角度切入最为安全?这时,常务副主编王烁从世卫组织官方网站获得一个信息:世卫组织已经向中国政府提出申请,到广东考察疫情,并获得准许。于是王烁想到一个角度:以世卫组织官员赴广州考察为新闻由头,报道考察团的行踪,侧面揭示新闻事实。

接下来的几天,编辑部派出记者,同时在香港、广州、北京奔忙,最后在3月31日那一期杂志,发出一组“特别报道”——“特别报道”是仅次于封面文章的报道形式。

这组“特别报道”仍然是一套“组合拳”,共三篇文章:

第一篇,是曹海丽采写的《疫中香港》;第二篇,是朱晓超采写的《世卫组织专家去广州》;第三篇是约稿,是摩根士丹利(亚洲)首席经济学家谢国忠撰写的评论,题为《亚洲会再次衰退吗》,直面提出SARS危机对亚洲经济的挑战。

在整组报道的结尾部分,王烁特地放上了世卫组织的网址——这是别具匠心之举,那时国人还不善于从互联网获得信息。我猜想王烁的意思是:我们只能写这么多了,其他的,读者就自己看吧!

做这组报道时,我旁观了舒立、王烁的专业操作,受益良多。我第一次发现了组合报道的妙用。五年后的2008年,汶川大地震报道由我负责,那时我已经能够熟练运用组合报道了。

这组报道中,海丽的《疫中香港》是我编的。我记得,海丽给我讲了一个细节:她到疫情大面积爆发、多人遇难、港人闻之色变的淘大花园采访,出租车上,司机见她连口罩都不戴,问她害怕不害怕?听海丽说没有口罩,他同情地说:“我送你一个吧。”说着,这位普通的香港人,拿出一个新口罩,用大拇指和食指轻轻捏住一个角,递给了海丽。

不知为什么,海丽这个故事让我非常感动。多年后,我的另一位同事王和岩对我说:“咱们记者在外面采访,都是仰仗陌生人的慈悲。”——我明白了,我们这些走南闯北、阅尽人生的记者,于风霜刀剑中遇到一点点温情,都足以让我们感动。

这几句是题外话了。(待续)

话题:



0

推荐

张进

张进

390篇文章 1年前更新

《渡过》作者,“渡过”公号创办人,财新《中国改革》执行总编辑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