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本文来源于 财新《新世纪》 2010年第24期 出版日期 2010年06月14日

 

起于珠三角的涨薪潮,正波及全国。各方不同的反应,最终指向一个问题:什么样的薪资水平是合理的?

经济学的理想解释,是靠充分竞争的市场机制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这个前提在中国并不存在。现实是,在中国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格局下,劳动者长期处于弱势地位;户籍制度、城乡二元分割等等人为的政策,也有利于资方。造成的结果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好处,更多地流向了政府和少部分人,致使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从这个角度看,近年来劳动领域发生的事情,如民工荒、富士康员工坠楼、本田罢工等等,本质都是一样的,都是劳方对于薪资水平偏低的本能反应。

此次起于富士康和本田的加薪,尽管是被迫为之,其实是大势所趋,是好事。问题是将来怎么办?我们希望能够借此契机,形成一个相对完善的劳动力市场定价机制。其中,工会独立发挥作用、工人罢工、资方迁移或关闭工厂,都可以理解成双方讨价还价的必要手段。政府能做的,既不是压制劳方,也不是逼企业加薪,而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双方平等的谈判权利,把更多的协商空间留给劳资双方。

当然,政府能做的还有另一件事,就是让利。中国当前利益格局不平衡,不仅是劳资双方的事,更牵涉劳资政三方。在利益分配中,政府应该把自己的那一块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政府拿得少一点,劳动者和企业就可以分得多一点。简言之,就是“化税为薪”,这样劳资谈判才会有更多的选择。

 

话题:



0

推荐

张进

张进

390篇文章 1年前更新

《渡过》作者,“渡过”公号创办人,财新《中国改革》执行总编辑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