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心中的疤痕 

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征集10位志愿者,告诉他们,该实验旨在观察人们对身体有缺陷的陌生人的反应,尤其是面部有疤痕的人。 

化妆师首先在每位志愿者脸上画了一道血肉模糊的伤口,并用镜子让他们看到可怕的自己。随后,心理学家收走了镜子。 

过了一会,心理学家又说,为了让伤口更逼真,需要再涂抹一些粉末。事实上,化妆师没再涂抹任何粉末,而是用湿棉纱把假伤口彻底擦干净了。 

不知情的志愿者们被派到各个公共场合,回来后,他们向心理学家陈述了各自的经历。他们的感受出奇地一致:陌生人对他们惊讶、厌恶,缺乏善意,总是很无礼地盯着他们的脸。 

这个实验的结果甚至让心理学家也很震惊:人们关于自身的错误认识,竟然如此深刻地影响他们的感知。他们的脸上本没有疤痕,只因将“疤痕”刻在心里,才会感受到外界异样的眼光。 

换句话说,所谓外界的眼光,只是你内心的投射。 

我想,这个心理实验对于抑郁症患者应该是有启发的。许多患者病愈后重返社会,最担心的问题是:人们将如何看待自己?是好奇?同情?怜悯?还是歧视? 

都不是。事实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没有人那么重视你。你所理解的别人的态度,其实是你对自己的态度。如一句西谚:“别人是以你看待自己的方式看待你。” 

如果你为此忐忑惶恐,需要改变是你的内心。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你自己,才能决定别人看你的目光。

 

 

迈出第一步 

20125月的一天,同事带我去看某大型医院一位著名神经内科医生。这位和蔼的女士在家中接待了我。她向我讲解了一些知识,嘱咐我尽快好起来,“别拖久了,拖久了不好,”她犹豫一下,“怕吓着你……病在身上,总得找一个出口,搞不好会转成癌症……” 

后来,又谈到康复问题,“抑郁症患者有一种‘病耻感’,害怕和人接触;越怕和人接触,病越好不了,恶性循环。重返社会很难。”说着,同情地看我一眼,脸色一沉;我也跟着脸色一沉——我被吓到了。

 不过,事实证明,病愈后重返社会没这么艰难。 

2012719日,我用药见效后的当晚,向舒立报喜。第二天上午,舒立即安排我去办公室。尽管犹豫、忐忑,我还是一咬牙,迈出了重返工作岗位的第一步。 

这是重要的一步。坐在久违了5个半月的座位上,看着办公桌干净、整洁,一如旧日;同事们看到我,简单问好,并无特别的关注。 

午饭时,我把病中的经历和感受说了一遍。王烁饶有兴味地听完,说:“你应该写篇文章,标题叫‘地狱归来’。” 

当晚,我想起王烁的话,信笔一试。尽管五个多月没写东西了,我高兴地发现,思维功能并未受损,甚至更好(轻燥?)。 

这篇文章对于我重返社会起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它,我告诉朋友和同事,为什么我消失了数月。从此,大家不必再有好奇和猜疑;我也不必再费口舌解释。 

我知道,很多患者特别忌讳提自己得过抑郁症。他自己讳莫如深,同事朋友们在他面前也只能小心翼翼,生怕刺激他。演戏太累,给自己、给他人都无端增加了很多压力,何苦? 

没什么不好意思的。首先,这不丢人;其次,即使丢人,大家忙于生计,谁顾得上你?即使有几个闲人盯着你,他们的兴趣又能持续几天? 

 

不能撤除之手 

最重要的,不是别人的眼光,而是自己如何长期保持身体状态的平稳。 

抑郁症痊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千万不要以为大脑解除了抑制就万事大吉。未来的路还很长,药物治疗只能把你从陷阱底部捞上来,接下来会怎么样,就看你自己了。 

首先,坚持吃药。一般来说,药物见效后,还要进行维持治疗。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最短疗程是半年。我认为,为了保险起见,轻度抑郁最好维持治疗6个月以上;中度抑郁9个月以上;重度抑郁15个月以上。 

很多人认为,抗抑郁药吃多了会上瘾,这是一个误解。药物研究证明,抗抑郁药没有成瘾性。之所以要长时间服用,是因为保持大脑中神经递质的浓度,暂时离不开抗抑郁药物。 

抑郁症复发率很高,复发后治疗将更为困难。发作一次的患者,再复发率为50%;发作两次,复发率为75%;三次发作,复发率几乎是100% 

我多次对病友打过一个比方:就像一个人,本来能直立行走,患了病,站不直了,要往后倒;这时,需要有一只手(药物),撑住他的后背,让他能够站直并继续往前走;这只手不能轻易撤,要等他恢复了自然直立和行走的能力后,再慢慢地、一点点地撤退。一旦发现他有些摇晃,就要立刻再次撑住,不然前功尽弃。 

我知道很多患者,就是因为急不可待地停药,导致复发。尤其是一些女患友,明知停药的后果,为了生孩子,铤而走险,铸成大错,悔之何及!

  

锻炼成为生活方式 

和坚持服药几乎具有同等作用的,是坚持锻炼。 

体育锻炼对缓解抑郁、焦虑和其他慢性心理障碍有很好的效果。 2005年,美国哈佛大学曾经专门研究过这个课题。他们发现,经过3个月的严格体育锻炼,患者的抑郁症状有明显改善,与接受抗抑郁药物治疗的效果相似。对中学生的研究也发现,参加体育锻炼多的同学,其抑郁症状相对较少。 

其他研究也发现:锻炼可以改善诸如惊恐障碍、心理创伤和其他焦虑性心理问题。 

研究者推测,体育锻炼可以促进脑内有益化学物质比如“内啡肽”的分泌。这种物质可以使人心情振奋、精神愉悦。 

体育锻炼还能改进自我形象,得到团体成员的帮助,分散对日常忧虑的过分关注,提升对所遇问题处理的自信心。这些都有利于情绪的改善。 

锻炼的好处实在太多,无须多言。这里我想介绍一点心得:为了便于坚持,千万不要把锻炼变成一个苦差,对其望而生畏。 

不必太约束自己每天一定要锻炼多少时间、每次锻炼一定要出汗等等。要求太高,就坚持不下来。轻松点,随意点,选择一些简便易行的方式,比如快走,随时随地可以进行。哪怕每次只能锻炼短短10分钟时间,日积月累,必有所成。当慢慢形成习惯,锻炼成为你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就不需要“坚持”了。 

 

遵从内心,重建心灵 

记不清何时何地,我读过一句话,大意是说:一种病痛,它本身就包含着治愈的力量。这句话给过我很大的启发,它是对抑郁症康复之路的生动写照。 

到目前为止,治疗抑郁症,药物是首选方式。但我知道,药物治疗有很多局限性:其一,只治标不治本;其二,有副作用;其三,需要长期维持治疗;其四,存在治疗无效的可能。因此,药物治疗只是一种最不坏的方式,尽管其作用是决定性的,但自己的努力不可或缺。一个患者痊愈的程度,决定于他在多大程度上能够遵从内心,重建自己的生活。 

我看过一个抑郁症电视专题片,其中有一段说:抑郁症也是有积极意义的,它能让你在人生中的某一阶段,停下快速前进的脚步,盘点一下人生,以便将来活得更好些。 

今日看来,这个说法是有道理的。病程中,一个人会暂时失去很多社会功能,但大脑从未停顿思考。既已陷入人生最低谷,就没有必要粉饰和虚夸,而可以直面内心,用手术刀解剖过去,梳理人生的成败得失。当再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时候,转机就将到来。 

一个正常的精神世界,应该有属于自己的价值体系和精神建构,有包容异见的气度;能获得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又能独立地担当,不到万不得已不违背自己的良知;同时,还能够看清人世间的纷繁喧扰,以真诚驾驶着热情,又以泰然超越了焦虑,敢于在自己的生活中选择、放弃和承担一些东西。 

假如能做到,就会无所畏惧;曾经承受的一切,就不会是白费的。 

 

写到这里,已是深夜。窗外,暑气梦境般流淌,它浸润着人类的眼睛和心灵。我写过,而释然,人生的一段往事,就此滑向生命深处。大起大落,大喜大悲;遥远荒僻的沉静中的地方,你或许能找到昔日苍劲时日的美丽回忆,那种种强烈的情感和矛盾,早已熟稔的幻想、熟稔的悲凄…… 

谨以此文向那些慈悲心怀、帮助患者重见天日的医生们致意;

向那些曾经饱受折磨,最终逃出生天(包括我)的胜利者们致意;

向那些正在饱受折磨,但咬紧牙关不言放弃的坚持者们致意;

向那些和自己的亲人一样饱受折磨,在求治之路上辛苦辗转的家属们致意。

 

晚安。

 

(全文完)

 

(说明:本系列到此结束。原打算写15篇,可是写到第7篇,就感到两年的积累全被掏空,再写下去就要兑水。待将来继续采访学习,有了新的心得后,再与大家交流。)

 

 

话题:



0

推荐

张进

张进

390篇文章 1年前更新

《渡过》作者,“渡过”公号创办人,财新《中国改革》执行总编辑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