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这两天,一些微信圈里又在讨论一件两年前的旧事。

麻省理工学院28岁的中国女留学生郭同学2012年1026日弃世。113日,死因调查还在进行中,深圳晚报发表了一篇报道,作者是该报的深度调查部记者。

该报道直截了当说:郭同学是“自杀身亡”,“疑因压力大”。

这篇“深度报道”,通篇只采访了郭同学的一个中学好友,以及大段引用了郭同学本人的博客文字。先铺陈了中学同学对她的评价,“乐观、坚强、阳光、向上”,然后设问:“在同学们眼里如此开朗如此乐观的郭衡究竟为何殒命呢?”

然后记者开始暗示性回答:一是郭同学“童年家里生活困难,自闭敏感”,“先天体质的柔弱,导致了后天发育的不健全和心理的进一步压力”;二是郭同学夫妻不和,婚姻失败;三是办公司不被支持,创业失败。结论是:郭同学心理承受能力差。

看了这篇“调查报道”,我对某些记者的素质表示遗憾。

首先,作者的调查太不够。仅仅一个中学好友的追忆,就能成为核心事实?作者本人的博客文字,有参考价值,但能作为证据吗?谁都知道,博客文字是很情绪化的。这样的单方面事实,就敢于当定论叙述,胆子太大。

其次,记者的归纳推理能力太强。仅仅从一堆未能确证的零散片段,就敢下判断,总结出郭同学的死因,太强大了吧?

再次,作者还像一个判官。“在外人眼里看来,她是麻省理工学院的精英。但是却少有人知道她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你怎么知道她是被心理压力摧垮的?

作者还想进一步追问:“究竟是什么压倒了她生命中的最后一根稻草?”惜乎作者采访实在太少,只好把这个问题交给读者去想像了。

在我看来,这是一篇无聊的报道(不能说作者是恶意,但从结果看,谈不上善意)。它违背了新闻的基本要求:真实、客观,不妄断。

那么郭同学的死因是什么?迫于各种非议,郭同学的家人终于鼓起勇气披露:她患有抑郁症,在去世前5天,刚刚开始服用抗抑郁药物。

如此说来,郭同学的悲剧就完全可以理解了。抑郁症患者自杀很普遍,而且往往发生在刚开始服用抗抑郁药,出现副作用 ,但药效还未显现的时间段。我在《如何干预抑郁症患者自杀》http://zhangjin.blog.caixin.com/archives/70986一文中专门写过这个问题,这里引用一下,不必重写:

“……抑郁症药物治疗的特点是,先改善患者的动力,后改善患者的情绪。自杀要具备两个条件,即自杀的意愿和执行的动力。重度患者往往大脑一片空白、体力不支,不具备自杀能力;而药物一旦起效,患者大脑的抑制先得以解除(有了动力),可是情绪的好转要落后一周(自杀意念还在),自杀往往在这一阶段发生。……也许患者再坚持一两天,就能挣脱黑暗,迎来光明。但是,他看不见曙光在前,放弃在最后一刻,功亏一篑,让人扼腕叹息!”

该报道记者先入为主,简单采访,然后有选择使用材料,迫不及待自主判断,又急于教育大众,遂写出如此“深度报道”,可为后来者鉴。

据郭同学的妈妈说,该报道记者在电话她时,说:“我们要披露真相。”

天!记者是干什么的?记者有责任监督公权力,但从来没听说,要去挖掘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真相啊!

而且,生活是多么复杂,即使是普通人的人生真相,是你能挖掘清楚的?

话题:



0

推荐

张进

张进

390篇文章 1年前更新

《渡过》作者,“渡过”公号创办人,财新《中国改革》执行总编辑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