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苏轼《后赤壁赋》中有一名句“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极具诗情画意,如今却可用于对当今社会经济状况的描述。其寓意是,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还不稳固,全社会对于经济增长非常依赖。当GDP强劲时,一些问题和隐忧暂时被掩盖;一旦经济增速放缓,高速增长时期积累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就会“水落石出”,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

当下的社会形势便符合这个特征。近年来,地方政府债务、房地产、金融领域的风险和产能过剩等问题日益严重,一些地方官员都对经济下滑的潜在风险比较担心。

稳增长、调结构和促改革的关系到底应该如何处理?理论上的回答是:稳增长与调结构、促改革不是对立的,稳增长为调结构、促改革赢得了时间和空间;稳增长要想真正达到目的,往往需要改革作为前提条件。

但现实往往不那么简单。在一些地方官员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官员看来,在经济下行压力大的时候,还是要抓主要矛盾——稳增长,必须防止经济惯性下滑。如果增长稳不住,调结构、促改革就失去了支撑和保障,惠民政策也实现不了。

本期杂志的封面文章《待填写》,即聚焦这个话题。一个共识是:中国应高度重视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累积的风险,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具体怎么办?首先,改革是不可或缺的,目前经济下滑虽有周期性因素,但本质上的结构性问题、体制性问题,需要推进改革来解决;其次,在经济下行压力下,改革成果一时难以显现要在稳增长与促改革的长短期目标之间寻求平衡,需要高超的操作技术。

为此,政府需要来一场“自我革命”,在法治经济框架中,重新定义政府激励,把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从“参与型”转到“服务型”。

基于此,本期“国是”栏目刊发了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主任王长江的文章《在政府系统全面推行首问负责制》。现在地方政府有的部门出现“懒政”现象,态度好但不办事。王长江认为,对于群众的需求,应该实行“首问负责制”,甚至可以由一个服务窗口把群众提出的事务承接下来,政府在后台对各部门应履行的职责进行串联、协调、处理、落实。

但在实际运作中,很多现实问题解决起来不那么简单。本期“调查”栏目发表报道《维稳的悖论——中国西部乡村教师维权现象调查》,揭示了一个现象:十几年来,各级财政对乡村教育的投入不断提高,但农村教师的各类集体性上访却未停止,在一些地区反而有增强的趋势。可见,单靠增加财政投入并不能保证教师队伍的稳定,民生政策设计和基层的治理改革,往往会成为一对矛盾。于是,问题就会从经济上升为政治。

在中国,经济、政治、社会问题,就这样缠合在一起,你中有我,密不可分。这是复杂中国的复杂问题。  

话题:



0

推荐

张进

张进

390篇文章 1年前更新

《渡过》作者,“渡过”公号创办人,财新《中国改革》执行总编辑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