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本期封面文章的主题是“简政放权”。也许有读者会问:简政放权搞了十几年,并无多少新意,为何要以此作为封面选题?

同事杜珂恰巧刚参加高层举办的“简政放权专题培训班”,她获得的信息或可回答这一疑问:本届政府上任伊始,就把简政放权作为“先手棋”,视之为稳增长的“压舱石”;李克强总理还说:简政放权是“应对经济下滑的中长期战略”。

为何把“简政放权”赋予如此深远的意义?道理其实不复杂: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其本质就是政府改革,转变职能,为企业和公众松绑;而简政放权,正是政府改革的核心。比如行政审批改革、投资审批改革、职业资格改革、收费清理改革、商事制度改革、教科文卫体改革等等,它们是一个个抓手,抓住了行政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可以说,“简政放权”好比杠杆,能撬动整体改革,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

多年来,我们见惯了高瞻远瞩的改革设计,也见证了诸多操作中的踯躅不前。观之实际效果,微观经济运行中权力干预过多、管得过死;经济活力受到抑制、腐败滋生的现象,并未显著减少。简政放权至今远未成功。

一项改革是否必要,现实的回答最为贴切。我们的记者采访了北京金百瑞果苑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蔡晓鹏,他讲的故事让人哭笑不得:检查人员到他的企业检查,以消毒池太短,身高不足2米的人可以一步跨过为由,不予通过。蔡晓鹏说,这叫“零瑕疵”审核——审查部门的审查项目,涉及几十个部门批文、几百项申报指标、几千万个统计数据,只要查到一项被认为有“瑕疵”的“事实”,就可判定全项审查及同期申报的其它项目都不合格。

这样的故事数不胜数,类似于“证明你妈是你妈”的情节绝不是笑话。企业对此怨声载道,人力和物力被浪费,市场机遇被贻误,创新空间遭挤压;对社会来说,则削弱了公平和公正,败坏了道德和风气。

简政放权是一项长期的改革。自200110月国务院成立行政审批体制改革领导小组以来,至今十有余年;而今,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简政放权又多了稳增长的任务,改革正未有穷期。

故此,本期杂志以四篇文章的集合来讨论“简政放权”,不求放言高论,而重在如何操作。读者仅从标题《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需要衔接措施》、《做好“企业和群众‘点菜’”的机制设计》、《简政放权仍需添柴加压》、《“人民群众点菜”需要有落实机制》,或可体会到我们的用心。

在我看来,再提简政放权,也许其意义在于回归本原。也就是说,改革要高瞻远瞩,整体设计;同时,也要注重实务,从具体做起——改革可自放权始。

话题:



0

推荐

张进

张进

390篇文章 1年前更新

《渡过》作者,“渡过”公号创办人,财新《中国改革》执行总编辑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