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9月10日是“世界预防自杀日”。上午,北京回龙观医院开展宣传活动,邀我做了一个十几分钟的发言。以下是根据回忆整理而成。
--
1.一听到有人自杀,很多人就会想当然地认为,自杀者懦弱,不够坚强,不负责任。这是鲁莽的。人们遇到外界刺激,会本能地作出反应,这就是防御。自杀也是一种防御,而且是终极防御。从个人角度看,自杀只是一种自我选择。对于自杀者,我甚至不愿意抽象地使用“痛心”“惋惜”这样的词汇,因为这多多少少显得有些居高临下和自以为是。
2.我能够理解自杀,但并不赞成自杀。原因是:作为终极防御手段的自杀,不会再有后续手段,其结果是毁灭。
人有求生的本能,自杀必定源于绝望。但在很多时候,这绝望并非真实。也就是说,不是没有希望,而是他看不到希望。因此,我们要积极干预自杀,要给予自杀者生之希望。
3.希望从哪里来?只能从对科学的把握中来。
具体而言,对抑郁症自杀者,把握科学就是要学习抑郁症的病理药理知识,认清抑郁症医学干预和心理干预的规律,尊重医生,相信医生,提高治疗依从性。同时,要勇于面对自我,观照自我,加强心理建设,努力重建自己的心理结构。目的是从临床治愈,逐渐走向彻底治愈,重新融入社会,享受生之乐趣。
4.除了观念,技术也很重要。干预抑郁症患者自杀,最关键点是判断患者何时最有可能自杀。
抑郁症的独特之处是:抑郁症患者自杀,往往发生在从轻度向中度恶化,以及从重度向中度好转的阶段。这是因为,治疗抑郁症,药物先改善患者的动力,后改善患者的情绪。如果患者处于重度阶段,大脑一片空白、体力不支,不具备自杀能力;而药物一旦起效,患者大脑的抑制先得以解除(有了动力),可是情绪的好转要落后一周(自杀意念还在),自杀往往在这一阶段发生。
干预自杀,就要学会识别患者从轻度向中度恶化,尤其是从重度向中度好转的关口。在这两个时段,要把病人看好,最好寸步不离。而患者本人,如果理智尚存,也要自我拯救。自杀往往发生在一念之间,很多时候仅靠意志难以抵抗自杀的冲动。这时,要有意识地让自己不具备自杀的条件。只要死起来不那么容易,自杀冲动就会再而衰、三而竭。
5.有了信心,并非万事大吉,更需要的是坚持。
抑郁症是一个特异性疾病。所谓特异,是指抑郁症千变万化,几乎找不到两个一模一样的病例;同一个病人,在不同的时期,其症状和治疗方式也有所不同。
抑郁症的生理本质,是大脑内神经递质失衡。我理解,这失衡,不是一个点的概念,而是一个区间的概念。也就是说,失衡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失衡是长期的,平衡是短暂的。关键在于,如何使得这失衡能够处于一个合理的、可控的区间内。
治疗抑郁症的难度就在这里。首先要诊断正确,其次要选药正确,第三要各药物之间搭配正确;第四要剂量正确。用药还要考虑到患者周围环境的变化,和自身内环境的变化。尤其当面对复杂的病症,必须把握瞬息万变的治疗窗口,稍有失误,就会影响治疗效果。
鉴于此,抑郁症的治疗和康复,必定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不然,等待患者的,或许是更深刻的失望。
在这个长期过程中(一般来说,药物起效要六到八周,康复需时更长),患者需要做到的,便是坚持再坚持,熬过这段痛苦岁月。
坚持下去,就有办法。
----
我所著《渡过:抑郁症治愈笔记》,以下网店有售:
当当网 http://product.dangdang.com/23779191.html
亚马逊
京东 http://item.jd.com/11773822.html
(图片为同事赵晗所摄)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