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学问,越学心里越有数;少数学问,越学心里越没数。心理学就是如此。
我自学心理学一年多了。起初似乎挺有心得,过了一段时间反觉茫然。打一个比喻,心理学好比海面上的冰山,我能看到的只是海面上小小的一部分,海面下到底还有多大体积?不得而知。而且,这座冰山还是漂浮的,我不知道它的坐标,它的位置随时都在变化,让我无从把握。
心理学如此,作为运用的心理治疗,就更难掌握了。
心理治疗为了什么?
在心理治疗流派中,曾经占据统治地位的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其基本逻辑是:心理障碍的病因是被压抑的潜意识的原始冲动,精神分析疗法就是将患者潜意识的东西,上升到意识层面,变成意识的东西。当患者不自知的潜意识,经过心理分析“意识化”了,他就痊愈了。
可是,无论精神分析理论多么庞大,多么成体系,毕竟是没有得到验证的东西。很多心理咨询师痴迷精神分析技术,热衷于和来访者讨论他的童年经历,挖掘其成长过程中的种种挫折,“打开创伤”。问题是,这一套分析听起来头头是道,甚至也能自圆其说,逻辑自洽,但既不可能完全被证实,也不可能完全被证伪。到底是对还是错?恐怕只有天知道。
一位患者,在接受过几次精神分析后,选择了放弃。他对我说:“受不了咨询师逼我谈隐私。我不谈,他就说我‘阻抗’;我不承认他说的,他说我的‘潜意识’是那样的。”
还有一位患者对我说:“我最烦咨询师描述我人生时候的得意样子。他动不动就说要‘打开创伤’,但打开创伤后怎么办?就那么血淋淋地搁着。再让他‘打开’几回,我恐怕就活不了了。”
两位患者的话,反映了诸多初级心理治疗师的共性:他们的治疗似乎成了患者人生的“猜谜游戏”。当他自得于为患者勾勒出一套完整的“人生轨迹”时,与其说是在帮助患者解决问题,不如说是陶醉于自己“对人性的洞察”,显示他能够进入他人精神世界、把控他人人生的能力。
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这就回到一个根本问题:心理治疗是为了什么?从理论上不难回答:心理治疗是为了帮来访者解决心理问题和病理问题。但如上所述,在实践中,情况各异,往往掺杂了太多的别的因素。
概而言之,精神分析长于分析和解释,短于解决问题。所以有人断言,弗洛伊德一辈子没治好过一个精神病人。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埃利斯(Albert Ellis)甚至说:“弗洛伊德说的话全是狗屁!”他们认为,精神分析只能帮助来访者解释现实,并不能改变自己为人处世的方式。
弗洛伊德之后,不断取得研究进展的大脑科学认为,所有精神疾病都是生物学和心理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到了上个世纪60年代,斯金纳(B.F. Skinner)等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证明,人类行为和鸽子和老鼠一样,是可以被惩罚和奖赏操控的。再往后,行为认知疗法渐渐动摇了精神分析疗法的统治地位,并取而代之。
行为认知疗法的理论基础可以概括为:思维决定情绪,情绪源于想法。有什么样的认知,就会有什么样的情绪,从而有什么样的思维,并决定自己的行为。如果消极思维根深蒂固,形成条件反射,则成为惯性思维。于是,认知、感受和行为将相互作用,形成一个不断循环的怪圈。行为认知疗法的实质,就是学会用健康的思维方式替代不健康的思维方式。
和精神分析疗法相比,行为认知疗法致力于改变现实。行为认知疗法大师说:必须在理解人性和切实为取得疗效之间寻找平衡。
可是,对于行为认知疗法,也有种种异议。比如,指出来访者的认知错误容易,甚至来访者也并非不知道自己的想法是错的,但解决问题的路径是什么?如何超越居委会大妈“做思想工作”的方法,用独特的技术手段来纠正患者的错误认知?
行为认知疗法一度以其简单易行风靡一时,再往后,甚至发展成“计算机化”,即可以通过电脑交互界面, 以清晰的操作步骤、高度结构化的多种媒介互动方式,如网页、漫画、动画、视频、声音等为患者治疗。不过,对此亦不乏诟病。人们批评行为认知疗法的刻板、机械和标准化,甚至有人开始怀念精神分析疗法医患之间长期互动的脉脉温情。
不是对错, 而是有用无用
说到这里,似乎很悲观:心理咨询到底靠不靠谱?有多大把握?细分为200多个流派的治疗方法,到底哪一个适合你?
我认为,回答这个问题,恐怕不能靠心理学,而要靠来访者本身对此有一个契合实际的认识。
来访者不应对心理治疗抱有立竿见影的期待。一个人的心理结构、认知模式,是在漫长岁月里形成的,不可能指望在短时间内改变。学习心理学不是为了治病,而是为了能对人性有更多的理解,从而对世界、对自己有更多的认识和接纳。这包括对过往心灵创伤的承认和接受,并在此基础上,放弃对世界的责备,用同情的眼光看待世界,自己承担对生命的责任。
也就是说,心理治疗的主体,不是治疗师,而是自己。治疗师至多只是引导你、启发你,最终改变精神面貌只能靠自己。
但这个过程不那么容易。要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意味着要打破心理自我防御,面对真实的自己,放弃对世界的责备。自己曾经的痛苦,通通由自己买单。对于很多人来讲,这是痛苦而艰难的历程。
“放空自己来接纳你”
从咨询师的角度, 我认为,心理治疗师应该打破门派之见,不要拘泥于自己属于哪一个门派。应以问题为导向, 以解决患者的困惑为目的。心理治疗的目的不是描绘过去,而是建构未来。没有什么是对的,只有对当事人有效才是对的。为了这个目的,可以采取一切适合患者的方法。用中国古代智慧来说,“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概而言之,称职的心理治疗师,一定是以患者为中心。他对患者的精神世界常怀敬畏之心,总是以平等的姿态,激发患者求治的动机,强化他自我治愈、自我成长的能力。
用我的一位咨询师朋友的话说就是:“放空自己来接纳患者。”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