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打开电脑,骤然看到刚发布的一份中央文件,内容是关于城市规划的。其中有一段提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

 

    网上同时出现了质疑的声音。比如,“打开街区能缓解交通拥堵吗?”“业主的权利如何保障?”“没有围墙,物业怎么管?”“小区安全怎么办?”等等。

 

    不过,一向对上级政策持质询态度的我,对这份文件的指向表示赞成。我认为,推广街区制,推倒封闭小区和大院的围墙,确实是缓解交通拥堵,整治城市病的好办法。 

  

    道理不复杂:封闭小区是当前城市病的一大病因。尤其是首都北京,多年来一直“摊大饼”式扩张,城里城外,存在无数大型封闭社区。它们对于城市交通,就像毛细血管的栓塞。打开封闭小区,好比疏通了城市毛细血管,立刻扩充了路网,增加了交通资源,对于缓解交通拥堵,定有立竿见影之效。   

 

    写到这里,想起12年前,财新团队有一则封面报道《治本北京交通》(载《财经》杂志2004年第1期),作者赵小剑,我是编辑。其中专门有一节,标题叫“坚硬的大院”。找到旧文,打开一看,一点不过时。不必另起炉灶重写,干脆摘登一下:

 

    北京的交通伸展,还面对京城根深蒂固的‘大院文化’的挑战。北京市规划委主任陈刚对此感触殊深。

 

    ‘所有的行政单位,都要盖一个院子,都喜欢筑上围墙封闭起来。今天北京城的所有单位,包括各个大学、各大部委、各类军队大院,还有北京市人民政府,哪个单位能让公车通过?’他说,至于原因,‘什么军事保密啦,保护老干部居住环境啦,都有说法,来头都很大。’

 

    的确,世界上没有哪一个都城像北京这样拥有这么多机关,这么多机关大院。一个大院就像一个独立的王国,一个城市自然的道路肌理被它分割得支离破碎。

  

    ‘大院’怎么会不断发展且又如此顽强呢?这与中国的城镇土地所有制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虽然实行城市土地国家所有制模式,但在现实中变成了实际上的单位所有。不少单位前些年在当年国家无偿划拨的土地上盖起了自己的楼房,近些年又拆旧换新,建起更具规模的大厦。收回当初划拨的土地几乎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时隔12年,我对中央这份“推行街区制,拆除封闭小区围墙”的文件,表示理解和赞成。

 .

不过,还需要考虑一个问题:同是封闭小区,还分成居民小区和单位大院。前者,是私产,产权属业主,决策权在业主委员会;后者,是党产、军产、公产,决策权在各自的管理机构。因此,拆除封闭小区的围墙,还要区分产权归属,政府不可用行政权力硬拆,而业主们可以自拆。

 

总之,拆除封闭小区的围墙对于缓解拥堵确实是一个好办法。建议中央机关大院做出表率,要执行这个文件,就从自身做起,从拆除自家的围墙开始。

话题:



0

推荐

张进

张进

390篇文章 1年前更新

《渡过》作者,“渡过”公号创办人,财新《中国改革》执行总编辑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