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中国改革》出版,正值全国两会召开,前言自然要谈一谈两会。
两会之要,在于论政;论政之要,在于识局。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实施的第一年,“十三五”又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当此之时,审时度势,至关重要。
2015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宏观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财政收入增幅下降,金融风险彼伏此起。其中,固然有周期性因素,更多还是结构性问题。细思之,中国向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滞后,政府在经济活动中越位、错位、缺位并存是主因。其背后,是“全面改革”不够协调,导致市场化改革难以深入,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治理边界模糊等深层次问题。
谈及改革,最近,“供给侧”成为热门词汇。所谓供给侧,是着眼中长期,从供给端入手,通过转变政府职能,提升效率,鼓励创新,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这比过去单纯强调短期刺激需求侧,有了很大进步。不过,落实到现实中,供给侧和需求侧难以简单拆分,短期增长和中长期发展也难以割裂。实际上,不管是供给侧还是需求侧,关键是“改革侧”,即推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一揽子改革才是根本。要纠正一种误解,供给侧管理意味着改革,而需求侧管理与改革无关。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发展理念,正是将需求侧与供给侧、短期增长和中长期发展有机结合。中国要顺利实现从要素驱动向效率驱动乃至创新驱动转变,同时解决贫富差距过大、社会公平正义不足和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就需要政府、市场与社会三者有机联动和互补,在改革侧解决问题。
其实,改革开放所有的经验和教训,精髓无非八个字:市场经济、民主法治。面对挑战,倘若偏离常识和理性,诉诸行政的、人治的、集权的办法,问题和矛盾会成为一团乱麻,欲理还乱,欲进还退。
出于以上考虑,因应全国两会召开,本期封面聚焦金融监管体制改革。鉴于金融是现代经济的“心脏”,金融改革抓住了整体改革的关键,是整体改革的风向标。当下,金融改革进程比市场预料得快,相关研究和改革方案也很多,其中以中国人民银行研究人员的思考最为系统、深刻。本期封面文章特选取其中三篇,以飨读者。
文章为《中国改革》2016年第2期卷首语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