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博主按】

本文作者金婧雯,是美国石溪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本文是她平日研究、观察所得,且专门为“渡过”公号撰写。本文只介绍治疗方法,接下来,作者还会陆续写一些案例。作者是研究人员,行文如论文般规范,为了不损害其严谨性,编者保持原貌,不做修改,特此说明。
 


本文旨在简介当下美国治疗抑郁症的方法。这里所说的抑郁症,包括:短期由某件事情引发的抑郁情绪,以及慢行、持久的抑郁症状。
 
本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作者背景,好让大家自行判断信息来源的可信性;第二部分介绍各种基于研究的疗法;最后为作者的临床感受。

 
(一)我是谁?我的话可信吗?

决定要不要吸取某些信息前,留个心眼儿:问一下说话的这个人,是什么资格、什么背景总是没坏处的!
 
因此简单介绍一下我自己。我是一名临床心理学高年级博士在读生。我所在的Stony Brook University(石溪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项目经美国心理学会(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PA))认证,受其严格管理。我所在项目为研究-临床双面培养型,意味着除了看诊,还要同时做临床心理学相关研究。
 
所以,当我与患者谈论治疗方案时,必然要有学术研究依据。很多心理治疗方法并没有通过科学测试,有些基于宗教信仰,有些基于个人经验,也有些纯粹没有什么逻辑,这是需要避免的。
 
不管怎么样,在介绍疗法前,我希望读者明确我所说的主流方法,是有科研依据,被证明有效的。
 
我还要向读者介绍的是:我的专业训练主要为认知行为学派,并辅之以其它有数据支持的方法。

 
(二)让我们来谈谈疗法吧

首先说明,我主要介绍几种有研究数据的主流疗法,并且只涉及抑郁类症状。也就是说,对付焦虑症状有其它方法,狂躁症状亦如此,在此暂且不提。

精神/心理治疗主要有两个方向:药物治疗以及心理治疗。在美国,药物治疗由精神科医生开处方药;心理学家进行心理治疗。绝大多数州法律都不支持两者互相转换。

药物治疗:

治疗情绪类问题的精神类药物有很多种,不属于我专业范围内(由精神科医生负责),在此不细说。

只强调两句话:由于科学界并没有完全破解抑郁的生理机理,大部分药物我们知道它起作用,但不知道它为什么会起作用。因此,会出现同一个病人有可能要尝试几种不同的药物后,才知道哪种起作用。

第二句话:大多数精神科医生在开药的时候,副作用是主要考虑因素之一。比如有的药物容易引起体重增加,那么会尽量避免给青春期的女孩子开。有的药物会和食物产生化学反应而至危,那么也会尽量避免。

心理治疗:

主流心理疗法按学派主要分认知行为疗法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CBT)、人际关系治疗(InterpersonalPsychotherapy——IPT)、(短期)精神分析疗法((Short-term) PsychoDynamicPsychotherapy——STDP),以及针对长期抑郁患者的cognitive behavioralanalysis system of psychotherapy (CBASP)疗法。

最后一种没有查到汉译,我自己译为“认知行为分析系统疗法”,目前它是一种比较新的疗法。据我所知,中国国内可能尚未受此训练的专业心理学家和治疗师(当然我很可能孤陋寡闻)。

认知行为疗法(CBT):顾名思义,它是结合了认知疗法和行为疗法的一种综合疗法。

区别于精神分析法,CBT关注当前问题,并不特别寻求儿时心理创伤,而是直接定位在当下影响心情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然后经过系统的思维模式训练和行为训练,来帮助患者改变抑郁式思维和抑郁式行为。

CBT认为人的想法、行为和感觉三者,是互相联系的(“思维-感觉-行为” 为三角形三点,互相影响)。比如,当一个人的思想一直停留在自己昨天犯的错误,并认为自己做什么事情都没有用、什么都干不好时,就会因此失去行动力去扭转局面;而不去行动就意味着问题一直存在,心情就会持续低落,那么就会觉得自己更加无力,更加无助,因此恶性循环。

CBT治疗师会通过精确定位“思维、感觉、行为”这个三角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改变。患者在此期间,要高度配合治疗,不断地做改变的功课。简单来说就是以积极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来取代抑郁型模式。治疗师负责提供具体、细节的方案。

人际关系疗法(IPT):现代IPT起源于精神分析学派,但抛弃了精神分析关于人格的部分,而吸取CBT的整体框架。

IPT专注在人际关系上。对于很多抑郁患者来说,人际关系会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因此IPT侧重于点出人际交往中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强化对于自己在一段关系中的角色的认知,以改变人际关系来扭转情绪。

短期精神分析疗法(STDP):起源于人们所熟悉的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致力于在最短时间里,最大限度放大病人的情绪,找到病人的儿时创伤和自我保护模式,并应用治疗师与患者间的关系为载体,帮助患者学会更健康的与人与己相处的方式。

此处我要特别提一下Hypnosis——催眠。催眠的确和精神分析学派有不小渊源,但当代精神分析师并不以催眠为主要治疗手段。美国APA官方资料上显示,催眠是治疗师指导患者去感觉或想象某种情景,可以使人放松,所以常用于缓解身体疼痛类问题。

但要主意三点:a  催眠本身不单独称为一种疗法;b  催眠不能使人失去意识控制,受催眠者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哪里、在干什么;c  催眠师要专门拿资格证。

认知行为分析系统疗法(CBASP):作为数据显示的最有效地治疗长期抑郁的疗法,CBASP认为长期抑郁患者的病因,是和周围环境脱节,认为自己做什么都不会产生任何影响。

这种“习得性无助感”多半来自于早期的经历。比如,暴力家庭环境会让幼小的孩子看到自己怎么做都无法阻止可怕的事情发生,这种无助感深深扎根在思维模式中,使得他直到长大后都认为自己是无助的,是无力回天的,“不管我做什么,结果都不会是我想要的”之类的情绪。

比如,我的一个病人从来不跟自己的妻子说自己想要什么,因为觉得说了也没用。与此同时,他经常生闷气,因为他觉得自己的妻子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有一次,妻子买了条狗让他帮忙遛狗,他什么都没说。而他在遛狗的时候却生闷气想“就是因为我无能,我的时间才只配用来遛狗”;紧接着他想,“你看,我的人生就是这样,我是个失败者,永远得不到自己想要的”。

这个病人的想法体现了两个问题:1)global thinking(广义思维),即把与一个人的一件事扩大到自己的整个人生以及和所有人的关系; 2)他希望在自己不表达想法的前提下,别人能魔法般地“读懂自己的心”,想要一个在自己不行动的情况下,周围环境能按他希望的方向发展,如果不能,那么他就是无助的。他之所以不行动,也是基于坚定地认为自己即使说了也没用,没人会愿意听他的话。

CBASP意思是:任何一件事情的发展都是由个人(Person)与环境(Environment,包括环境中的人)相互作用的结果。当CBASP治疗让他终于有勇气说出自己的观点后,他发现自己的生活有更多的可控性,也因此变得更有信心。

当然整个过程包括细节化的情景分析、找到思维障碍、语言及行为训练。可见,CBASP有CBT和IPT的影子,就是通过具体系统的训练来让患者能够开始突破障碍去行动,并因此越来越多地在生活中得到她/他想要的。

下面我们来说说疗效:

研究表明:

1)药物疗法和心理疗法在治疗抑郁症疗效上基本相当。

2)IPT、CBT和STDP在治疗应急性抑郁的疗效上差别不大。

3)在治疗长期抑郁患者上, CBASP的疗效上和其它疗法相当。CBASP+药物疗效较好。

对比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的优缺点如下:

优点有二:

1.见效有可能比心理治疗快;2.花费比心理治疗通常小很多。

缺点也有二:

1.有副作用(睡眠、体重、心血管等方面,不同药物不同);2.只要停药,药物作用也停止。如果不辅助心理治疗,复发基本是肯定的。
 
心理治疗的优缺点:

优点:1. 长久地改善思维行为模式;2. 没有什么副作用。

缺点:1.贵(好在美国保险经常包括CBT);2. 耗时长,一般10次才见效,每次50分钟左右,总疗程大约需要三四个月;3. 疗效不稳定,随患者自身努力程度而有起伏。


(三) 我个人的观点

上面说了,除了看诊,我是做研究的,我是个信赖数据的治疗师。我的经验告诉我,治疗抑郁症,应以CBT和CBASP为主,引用IPT以及SDTP的某些特定治疗技术,大部分病人在没有用药的情况下,至少会有一定程度地好转。特别重度病人,包括有自杀危险的病人,进行短期住院治疗后也应该进行心理跟踪治疗。

至于本文中没有提到的其它疗法,比如音乐疗法、艺术疗法、剧情疗法、香熏疗法等等,尽管没有数据支持,但我并不反对在主流疗法的同时加入这些。说直白些,只要是患者觉得能缓解心情,干嘛不支持患者自己使用呢?!

在美国,提供精神健康服务的人员通常包括注册社工、注册精神科护士、咨询师、各种治疗师、精神科医生,以及临床心理学家。其中注册社工、咨询师以及临床心理学家是提供心理治疗,精神科护士和精神科医生进行药物治疗。

如果你去看病,请注意,很多人参加过一定培训获得资格证即可称自己为治疗师,咨询师通常有咨询类硕士或博士学位,但是都不可以称自己为临床心理学家。

心理学家这个词受法律严格保护,只有经过美国APA认证的临床心理博士(PhD或PsyD)项目毕业的人员才可以称为临床心理学家,也只有这些人通过资格证考试后(通常意味着7-10年超过4000-5000小时训练),才能以独立临床心理学家的身份收费看诊。

 

 

 

 (本文原载【渡过】公号,微信号:zhangjinzaibeijing,扫码可关注。)

 

  

 

话题:



0

推荐

张进

张进

390篇文章 1年前更新

《渡过》作者,“渡过”公号创办人,财新《中国改革》执行总编辑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