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我的前同事蓝方创办的“C计划”(ID:PlanC-Edu),是一家致力于思辨教育的社会企业,旨在倡导批判性思维,提升逻辑能力,优化个人决策的思维方法。昨日,应她之邀,我从精神健康和心理健康的角度,为“C计划”讲坛做了一个讲座。以下是讲座的大纲。
(一)
学习批判性思维,是为了形成正确的认识。
正确认识什么? ——认识世界,认识自己。
只有正确认识自己,才能更好地认识世界。
如何正确认识自己?一个前提是保持身心健康,这也是批判性思维的题中应有之意。
(二)
首先需要树立一个观念:身心一体。
“身心一体”,是一个古老的哲学观念。就是说,要把人作为一个完整的生命体来考虑。精神不是独立于肉体之外的无形之物,和肉体是对应的;人类的所有复杂情感(心),都有与其对应的、精巧的生物学机制(身)。
具体到认知问题上,错误的认知源于身、心两个方面。身,即生物学因素;心,即心理因素。也就身说,要从生物、心理两个角度来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
生物学因素包括:神经递质失衡、神经回路不畅、神经可塑性损伤、前额叶皮层和海马区萎缩,会损害认知。
心理因素则是指精神结构失衡,更会导致认知偏差。
(三)
先说一会所生物学因素方面的问题。
神经递质:
神经递质是在脑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人脑中有几亿个脑细胞,称为神经元。两个脑细胞之间,有一个间隙。人脑传递信息时,前一个脑细胞的神经末梢就会释放出一种化学物质,其角色好比邮差,载着信息,跨越间隙,把信息传递下去。这个化学物质,就叫神经递质。
神经递质有传递神经元信号、调节思想和情绪,以及促进神经系统细胞生长和修复等作用。涉及认知的神经递质主要有三种: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血清素掌管情感、欲望、意志;多巴胺传递快乐;去甲肾上腺素提供生命动力。
如果这三种神经递质失去平衡,神经元接收到的信号就会减弱或改变,人体相应得会出现失眠、焦虑、强迫、抑郁、恐惧等症状,表现为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以及其他大脑疾病。这会影响对自我的认知。
神经回路:
当神经元与神经元通过突触建立了联系,众多的神经元便组成了神经系统,构成极端复杂的信息传递和加工的神经回路。单个神经元极少单独地执行某种功能,只有神经回路才是脑内信息处理的基本单位。
因此,神经回路不畅,信息传递就会受阻。有研究证明,通过观察大脑皮层上的异常神经生物电活动,发现“皮质-纹状体-丘脑-皮质”的神经回路信息传导不畅,是神经症的病理原因,自然会影响认知。
神经可塑性:
神经细胞网络根据输入的信息,对大脑的各种生理功能进行调节,这个过程被称为神经可塑性。正是因为神经系统的功能可塑,大脑才能对外界刺激快速产生反应,以适应外界的刺激,应对各种挑战。
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决定了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发生行为改变的反应能力和功能的代偿。
神经可塑性容易被应激破坏。慢性的或超强的负性事件的冲击是最主要的心理应激,我们一般称之为压力。压力会通过破坏神经可塑性,导致负性情绪和认知功能破坏。即从思维能力到学习能力,再到社会适应能力,都遭到广泛损伤,最后导致精神疾病。
通俗一些说,如果神经可塑性被破坏,那么神经系统保持稳态的功能就会受到影响,无法抑制和抵抗应激等负面事件。有的人所谓脾气大,动不动对一件小事情勃然大怒,情感爆发,很可能并不单纯是修养的问题,而有其生理基础的原因,就是神经可塑性被破坏了。
从精神医学角度来说,调整神经可塑性,避免应激对神经可塑性的破坏,恢复神经系统的负反馈机能,抵抗应激。这是纠正自我认知扭曲,预防和治疗精神疾病的重要方向。
概括:“身”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生理性的,是生物学的,需要用医学的方法来解决。
比如,恐惧作为一种情绪,对于认知有很大的影响。恐惧和大脑内一个叫杏仁核的器官有关,从大脑皮层到杏仁核的通路是否顺畅,决定恐惧情绪的程度和深度。根据最新科学进展,如果抑制这条神经通路,恐惧的情绪就会降低。
【案例】诱发癫痫
一家跨国公司高级职员,患有癫痫病。在长期和疾病相处的过程中,他发现了疾病的规律,即癫痫会定期发作,如果发作时恰当处理,就可以把危害降到最低,维持正常工作和生活。因此,他身边的人,几乎都不知道他有癫痫病。
到后来,他甚至可以自主诱发癫痫。比如,他预知自己下一次癫痫会在何时发作,那时他正好有一个重要活动,于是他会提前自主诱发癫痫,保证自己能够正常参加活动。这个案例充分证明大脑的认知是受生物学因素控制的。
结论:通过调整神经递质,改善神经回路,提高神经可塑性,改善自我认知的生物学因素,打消负面思维。于是,药物干预,便成为一个重要的手段。当生物学改变影响认知和思维的时候,不能讳言药物干预。
(四)
上面讲了从生物学方面,改善生理因素,从而调整认知。
而心的问题,则需要调整心理结构来解决。
首先要了解身心失衡的根源。一切心理问题,其根本原因和表现,都是内心存在冲突,失去平衡。要获得身心失衡,获得正确的自我认知,就要解除内心的冲突。
面对内心的冲突,人们会有各种应对措施。有的是正确的,有的是错误的。今天,我们就先从反的方向着眼,谈一谈如何改变错误的应对措施。
这个错误的应对,就是防御机制。
所谓“防御”,是指个体面临挫折或冲突的紧张情境时,人类的心理活动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采取办法,保护自我,调解、缓和冲突对自身的威胁。既要使现实能够允许,又要使超我能够接受,也要使本我有满足感。这种机能就是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的功能,是为了解除自己与外界相处而产生的问题。在它的驱动下,我们会错误地粉饰自己,指责他人。从短期视角看,这可以保护自己,缓解压力;但从长期看,逃避现实只能是暂时的,会使得当事人退缩甚至恐惧,导致心理疾病。
从积极的意义上,我们应该形成正确的心理防御机制。当主体遭受困难与挫折,帮助自己减轻或免除精神压力,恢复心理平衡;乃至激发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激励主体以顽强的毅力克服困难,战胜挫折。勇于面对一切不适应,才能带来身心的最终平衡和成熟。
(五)
关于心理防御机制,最早是弗洛伊德提出来的。但将其发扬光大者,是他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
在1934年,她出版了《自我与心理防御机制》一书,首次提出:我们会本能地通过一系列防御性行为来保护自我,让我们成为自身所期望的那个样子。她对这些试图分担自己的痛苦行为进行分析,逐渐完善了防御机制理论。
接下来,我以安娜的理论为主要参考依据,总结一下重要的自我防御措施。
(1)潜抑
潜抑是各种防卫机制中最基本的方法。是指个体将一些自我所不能接受,或具有威胁性、痛苦的观念、经验及冲动,不知不觉中从个体的意识中排除抑制到潜意识中,避免因之而产生焦虑、痛苦。
这是一种“动机性的遗忘”,是个体面对不愉快的情绪时,不知不觉有目的地遗忘。这与因时间久而自然遗忘是不一样的。
这个防御机制的目的,是让当事人能何面对痛苦。问题是,通过潜抑,表面上看起来我们已把事情忘记了,而事实上它仍然在我们的潜意识中,在某些时候影响我们的行为,以致在日常生活中,使自己做出一些自己也不明白的事情。
【案例】定时的抑郁
一位中年妇女的独生女在某一年的10月死于车祸,当时她非常痛苦,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她表面上看平静下来了,但其实是把这不堪忍受的情绪,抑制、存放到潜意识中去,“遗忘”了。
尽管感情被留在意识之中,但认知却被忽视了。这些潜意识中的记忆不知不觉地影响她的情绪,果然她每年十月份均会出现自发抑郁情绪,自己不知道为什么,药物治疗也无效。
【案例】忘了丈母娘
某男,娶一个条件好的老婆,但岳母看不上他,对他冷嘲热讽,他敢怒而不敢言。后来有了孩子,某年准备办生日酒。他们小夫妻提前做好了各项准备,把要宴请的宾客一个个都过一遍,不能遗漏。后来,直到酒席开始,这个女婿才发现,他忘记了通知最重要的一个客人——岳母。
(2)否认
否认是指有意或无意地拒绝承认不愉快的现实,以保护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
这种防御机制更像是一个屏障,扭曲个体在创伤情境下的想法、情感及感觉,来逃避心理上的痛苦;或将不愉快的事件否定,当作它根本没有发生。
有时,单纯的否认无法使人感到足够安全,人们甚至会站在问题的反面创造“证据”,以获取心理上暂时的安慰。
否认不等于说谎。说谎是主观的,否认是真诚地欺骗自己。
鸵鸟即是如此,它遇到危险,就把自己的头扎到沙子里,好像自己看不见就安全了。“眼不见为净”、“掩耳盗铃”,都是否定作用的表现,把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事情,当做没发生一样。
【案例】《活着》中的苦根
苦根从小就很苦。他失去父母后,跟着外公生活。一天,走过一家面条店,他对自己说:“我不想吃面条。”外公知道他其实想吃,就给他买了一碗面;后来,又经过糖果店,苦根又说:“我已经吃过了面条,就不想吃糖果了。”
(3)投射
投射是指个人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性格、态度、动机或欲望,“投射”到别人身上;把自己的过失,或不被社会认可的欲念,加诸他人,藉以减轻内心焦虑,减轻了自己在责任。
辛弃疾有一首词,“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讲的就是投射。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这也是投射。
有迫害妄想的人,亦多采用此机制。因为对自己感到沮丧是一种很不舒服的体验,作为替代,人们往往会将情绪指向他人。毕竟,在假想中,有一个苛刻的、不通情理的合作者,会让自己对自己悲哀的处境感觉好受一些。
【案例】想像中的学历歧视
一位大学毕业生,毕业后找到工作。同单位很多年轻人,都是名校毕业,而他只有一个大专文凭。为此他总是自卑,无法处理好人际关系,工作也做得不好。他回家对父母诉说,说单位领导、同事都歧视他,认为他学历低,不信任他。后来他的父母去单位找领导提意见,才知道单位领导、同事完全没有这个观念,是他本人把自己内心对学历的歧视,投射到单位同事身上,把同事们对他的一举一动,都解读为歧视。事实上,是他为自己的处境,用头脑构建了一个新的版本:是看重学历的歧视的环境让他无所作为。
(4)幻想
当人无法处理现实生活中的困难,或是无法忍受一些情绪的困扰时,将自己暂时拔离现实,在幻想的世界中得到内心的平静,达到在现实生活中无法经历的满足,这个防御机制可称为“幻想”。这也与常说的“白日梦”相似。
奥地利著名的精神医学家和心理学家弗兰克尔,是意义治疗法的创立人,着眼于探索人存在的意义,揭示现代人的心灵苦闷,寻找解脱。他在二战期间曾是纳粹集中营里的俘虏,父母、妻子和兄长都死于牢狱。他通过回顾集中营的经历,发现能从集中营活着出来的人,与其是否年轻力壮无多大关系,最主要的是对未来有“憧憬”有关,亦即以幻想未来远景,来支持自己忍受目前的苦难。
不过,幻想作为艺术可以给人带来愉快和美,很多文学、艺术创作都源自于此。但是,在现实中,如果过多地用幻想取代了实际的行动,可以说是一种思维上的退化。它使人暂时脱离现实,使个人情绪获得缓和,但幻想并不能解决现实问题。
而且,如果过于沉溺于幻想, “现实”与“幻想”混淆不清,会显现出歇斯底里与夸大妄想的症状,成为一种心理疾病。
【案例】《孔雀》中的自我拔高
《孔雀》中,弟弟离家出走了。一天,姐姐和看门人老郭围着火炉,就着花生米喝着酒。老郭问:听说你弟弟失踪了,找着没有?姐姐微醺着,脸上笼罩着秘而不宣的笑意。 【姐姐的幻想: 舷边,弟弟扶着船舷。他穿着海魂衫,帽子上的飘带在海风中飞舞着。他展望着大海。海鸥在四周鸣叫。】 姐姐扭头看老郭,喃喃地:谁说我弟弟失踪了?他们胡说!我弟弟当海军去了,正在周游世界呢!
这是姐姐在现实面前碰得头破血流之后,用幻想和不能改变的卑微的现实作战,但最终一败涂地。
(5)美化
这是一个与分离密切相关的概念。是指将与客体有关的矛盾情感,分割成绝对好、与完全坏的二部分,然后只对好的一部分做出进一步的加工处理。
在理想化过程中,当事人往往对某些人或某些事物作出过高的评价。这种高估的态度,很容易将事实的真相扭曲和美化,以致脱离了现实。
【案例】弥子瑕失宠
昔者弥子瑕有宠于卫君。卫国之法,窃驾君车者罪刖。弥子瑕母病,人间往夜告弥子,弥子矫驾君车以出,君闻而贤之曰:“孝哉,为母之故,忘其犯刖罪。”异日,与君游于果园,食桃而甘,不尽,以其半啖君,君曰:“爱我哉,忘其口味及弥子色衰爱弛,得罪于君,君曰:‘是固尝矫驾吾车,又尝啖我以余桃。”
(6)合理化
合理化防御机制是指用似乎合理的解释,来为难以接受的情感、行为和动机辩护,以使其可以接受。有时也会找出一些借口来掩饰自己的行为和不愿承认的事实,或对自己很喜欢却无法得到的东西进行贬低。
有两个著名案例。
【案例】酸葡萄心理
“这颗葡萄是酸的”“我从来就不想吃这颗葡萄”——贬低自己无法达到的目标,实现心理平衡。
【案例】甜柠檬心理
“我的柠檬就是甜的”——提高自己已经实现的目标的价值,实现心理平衡。
酸葡萄心理和甜柠檬心理都是在个体遭受挫折,无法达到目标,不能满足愿望,为减轻痛苦和紧张、保护自尊而采取的心理防御作用,为自己找理由辩护,自圆其说。
此外,“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知足常乐”,也是如此。面对人生我们无法接受的挫折时,短暂的采用这种方法以减除内心的痛苦,避免心灵的崩溃,是可以理解的。但假如经常使用此机制,则是自欺欺人,终非解决问题之道,甚至可能患上强迫型精神官能症和幻想型精神病。
(7)反向作用
换言之,使用反向者,其所表现的外在行为与其内在的动机是成反比的。在性质上,反向行为也是一种压抑过程。
【案例】畸形的爱
一位继母根本不喜欢丈夫前妻所生之子,但恐遭人非议,乃以过分溺爱、放纵方式来表示自己很爱他;企图证明她没有敌视孩子;
一个女人总告诉别人她多么地爱她的母亲,实际上她在隐藏无意识中对母亲的强烈憎恨。
反向行为的防御机制,如使用适当,可帮助人在生活上适应自己的处境。但如过度使用,不断压抑自己心中的欲望或动机,且以相反的行为表现出来。轻者不敢面对自己,活得很辛苦、很孤独,重者会造成严重的心理困扰。在很多精神病患者身上,常可见此种防卫机制被过度使用的情况。
(五)总结
每个人心里面都会有一道防御墙,好处是能保护好自己的自尊心,不让自己的心理崩溃;坏处是让人无法理性的认识自己,面对现实,做出合适的应对。
自我防御机制有以下特征:
1. 防御机制本质上都是自我美化,以保护自己及防护自己免于受伤害。
2. 防御机制具有自我欺骗的性质,目的是掩饰或伪装我们真正的动机,阻断某一心理过程,使得自我免于焦虑。
3. 防御机制是无意识的或至少是部分无意识的,不是蓄意为之。不是老奸巨猾,也不是足智多谋,而是一种自然的生理选择。
4. 防御机制本身不是病理的,它们在维持正常心理健康状态上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如果过度使用,有可能引起心理病理状态。
对于防御机制,要包容。但也要避免让它混淆视线,使我们不能正确认识世界、认识自己。
研究和理解防御机制,目的在于了解到这样一些认知误区的存在。不是为了强行扭转防御机制,而是能够审视自己的情绪,判断一下,会不会由于这些心理机制扭曲了事实,误导了我们对自己的判断。
这就是用批判性思维来认识自己。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