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在分析了抑郁的概念和本质后,自然出现第三个问题:抑郁从何来?人为什么会抑郁?

 

在此,我提出一个结论:抑郁不是单一的病症,它是一连串事件的结果。

 

 

(一)

 

这里所说“一连串”事件,涉及对医学模式的理解。

 

医学模式又叫医学观,是人们考虑和研究医学问题的方法论。几千来来,随着文明的发展,人类对健康和疾病的思考不断演变。

 

16至17世纪,占主导地位的是机械论医学模式。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带来工业革命,推动了科学进步,当时的医学模式用机械观来解释人体现象,把人比作机器,认为疾病是人体这架“机器”失灵的结果,忽视了人的生物性、社会性以及复杂的内部矛盾。

 

到19世纪,生物医学模式异军突起,从生物学角度明确了疾病原因;进入20世纪初,又有了生态医学模式,认识到疾病的发生除病原体这一外因,还与人体内、外环境的生态平衡受到破坏有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体内在的协调,注重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人体的作用。

 

到20世纪70年代末,人们进一步认识到,健康还与社会、行为和心理等因素有关,于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应运而生。其出发点是:人不仅是高级生物,还具有社会属性,受到文化、伦理等因素的影响。应该从更广阔的视野,全面客观地观察和解决健康和疾病问题。

 

“生物-心理-社会”模式适用于解释一切疾病,对精神疾病更是量身定做。具体地说:精神不是独立于肉体之外的无形之物,是和肉体相对应的;精神疾病既不是简单的心理问题,也不是单一的躯体疾病,而是生物、心理、社会三方面因素在漫长的岁月里共同作用的结果。

 

因此可以说,抑郁症是一个人生物关系、社会关系和时间关系的总和。 

 

(二)

 

在“生物-心理-社会”模式下,研究“抑郁从何而来”,可以得出哪些结论?

 

首先,从生物学角度看,抑郁和生物学因素有关。抑郁一般被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两大类,内源性抑郁往往由躯体内部因素引起,带有明显的生物学特点。这个“内部因素”其实就是基因,往往通过遗传获得。

 

关于抑郁的生物学本质,目前主要有三个猜想。居主导地位的是神经递质猜想,简述如下:

 

神经递质是在脑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人脑中有几亿个脑细胞,称为神经元;两个脑细胞之间,有一个间隙。人脑传递信息时,前一个脑细胞的神经末梢就会释放出一种化学物质,其角色好比邮差,载着信息,跨越间隙,把信息传递下去。这个化学物质,就叫神经递质。

 

神经递质的主要功能是:传递神经元信号、调节思想和情绪、促进神经系统细胞生长和修复。神经递质主要有三种: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血清素掌管情感、欲望、意志;多巴胺传递快乐;去甲肾上腺素提供生命动力。如果这三种神经递质失去平衡,神经元接收到的信号就会减弱或改变,人体相应会出现失眠、焦虑、强迫、抑郁、恐惧等症状,表现为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以及其他大脑疾病。

 

除了神经递质猜想,还有神经回路猜想、海马体猜想、神经可塑性猜想等。限于篇幅,不一一赘述。

 

其次,从心理学角度看,抑郁症作为一种情感障碍,直接表现为心理问题。一切心理问题的本质都是内心存在不可调和的冲突;而内心失衡又和性格因素密切相关。

 

不同的人有各式样各样的性格特点。相对来说,简单、敏感、自尊、固执、要强、好胜、求全,习惯于克己、内疚、自责、自省、自罪的人,容易得抑郁症。

 

为什么?尚无科学解释。我个人的观察是,自责、自罪最容易破坏人的心理结构,构成一种内在惩罚机制,对自身进行谴责和制裁;压抑、自卑、自我评价降低等等,都易于使情绪处于紧张状态;而情绪是从心理通往生理的桥梁,长此以往,紧张的情绪就破坏了大脑分泌神经递质的功能,抑郁症的种子由此埋下。

 

(三)

 

最后来看社会因素。社会因素也可以理解为环境压力因素。比如工作压力、生活压力、人际关系压力等等。它们以情绪为桥梁,殊途同归,作用于大脑。

 

生物体对于环境的应激反应大约是这样的:当感觉到压力时,大脑丘脑下部区域一个回路,会释放压力荷尔蒙,将身体置于高度警觉状态,在短时间内调动生命潜能,准备迎战各种危机。等到危机过去,应激反应就会自动关闭,从而休养生息。如果危机是持续性的,应激反应系统长期开启,不能关闭,危机就会演变成慢性压力,长时期身体机能受到损害,情绪也趋于出问题。

 

这说明,生活压力会变成生理压力,最后传导到精神层面。因此,长期的高强度压力,是导致抑郁症的一个因素。这也可佐证本系列上一篇的一个结论:抑郁症是人体的自我保护。

 

 综上,抑郁症是多种因素在漫长的时间里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不只是简单的心理疾病,而有着深刻的生物和社会因素,与其他疾病一样真实。其根源是人生中长期的某种错误方式,导致了身心的分裂和背叛。要战胜它,惟有用另外一种方式把它矫正过来。

 

最后的结论是:要真正理解抑郁,就要把抑郁症患者置入其社会关系之中,包括家庭、环境、时代变迁,作动态地、历史地考察,才能理解疾病,理解患者。(待续)

 

(本文原载“渡过”公众号,扫码可关注)

 

话题:



0

推荐

张进

张进

390篇文章 1年前更新

《渡过》作者,“渡过”公号创办人,财新《中国改革》执行总编辑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