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时常有患者找我“取经”,问我当初是怎么治好的?甚至想照搬我几年前的用药方案。
这时,我会苦口婆心对他们说:抑郁症是一种特异性疾病,没有普适的灵丹妙药。每个患者只能摸索与自己相匹配的个性化治疗方案,力争最理想的疗效。
接下来,很多患者会追问:如果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方案,是不是一定能治好?
对这个问题,我总是沉吟再三,难以作答。我不忍打击患者的信心,但我心里明白:抑郁症不同于其他躯体疾病,并不是治疗方案对了就一定能治好。在所有治愈中,抑郁症可能是最需要患者努力的。也就是说,疗效如何,最终决定于个人的作为。
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努力?我以两大治疗手段——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为例来说明。
(一)
我们知道,抑郁症药物治疗,有一个原则,叫“足量足疗程”。就是说,用药一定要遵医嘱,服用足够的时间和药量,不然不起效。这个时间,往往在两周以上,最长甚至达6到8周。
为什么?一般来说,西药发挥作用是“立竿见影”的,可抗抑郁药是个例外。这是因为,抗抑郁药物被服用后,首先要通过胃肠,经肝静脉进入肝脏,被降解、破坏后,只剩下一小部分能透过各种生物膜进入血液;而后,这部分药物还要面对其漫漫旅途上最后一道防御体系,叫血脑屏障。
血脑屏障是指由脉络丛形成的血浆和脑脊液之间的屏障,它能够阻止异物由血液进入脑组织,对保护大脑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而药物对血脑屏障来说,就是一种异物,它无法识别药物是友是敌,只能一概剿杀于门外。于是,最终只有极少的药物能够进入大脑组织,作用于神经系统。
这意味着,抗抑郁药物要想起效,必须足量足疗程。即需要足够的时间,积攒足够的药力,才能进入大脑,发挥作用,改善神经递质功能。不要幻想立竿见影,不要期待奇迹发生;要咬紧牙关,坚持再坚持——这就是患者选择药物治疗时要做的努力。
说来简单,做到殊为不易。很多患者服药三五天后,没有效果,就失望而停药;也有的患者坚持服药一段时间,正面效果没有显现,副作用却先期到来。他看不到前景,又难以忍受副作用的痛苦,中途放弃服药,前功尽弃。更多的患者,服药见效后,就迫不及待停药,造成复发,后悔莫及。
(二)
再说心理治疗。
相对于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对患者的要求更高。
首先,做心理治疗,咨询者要有面对自我的勇气。有一句成语,叫“自欺欺人”。其实欺人不可怕,可怕的是自欺。在咨询中,你需要追溯自己性格的养成,直面既往生活中内心深处的黑暗和阴影,不断发现自己、创造自己;在觉察中,带出新的灵感、意念、感受,转化为行动。如果畏惧回避,就会把很多东西遮蔽起来,既看不见自己,也看不到世界。
其次,心理治疗并不是光听咨询师讲道理。咨询师最多只起引领的作用,他不是单向灌输,而要激发来访者内在的力量,从固有的视角中跳出来,发现自己的问题,找到走出困境的方法。
再次,心理治疗能否取得效果,效果如何,最终决定于自己的行动。来访者并非离开了咨询室就大功告成,回去后还要做各种功课。比如认知行为疗法,咨询师会给来访者布置家庭作业,记录自己的不良思维,进行批判性思考,监测自己的点滴进步,等等。
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行动是不可或缺、最难坚持的一步。抑郁症患者有共同的易感性格,如敏感、自卑、脆弱、逃避,追求完美,等等。想的多,做的少;愁肠百结,自怨自艾。因此,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行动还可以提升自信,修复个性弱点,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人格成长。
总之,抑郁症患者的康复程度,是由自己的心理素质决定的。良好的心态、健全的认知行为结构、成熟的防御机制、强大的抗挫折能力,都需要在行动中逐渐获得。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抑郁症治疗的本质是自救。能自救者自救,方能获救。
有一句话说得好:一种疾病,本身就包含治愈的力量。我们需要做的是,找到这种力量;重要的是,自己要努力,永远不放弃。(待续)
(原载“渡过”公众号,扫码可关注)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