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日,天坛城门洞里的民间音乐会。
1988年,我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毕业,到工人日报社工作,从此就生活在钟鼓楼、什刹海一带。30年过去,逐渐对这里产生了很深的感情。2017年11月1日,冲刺心理咨询师考试期间,我在朋友圈发了一组照片,写了一段话:
今天,整理旧照的时候,看到这段话,我有些明确了自己的审美趣味:我关注日常生活中普普通通的美。这一两年,仅仅在朋友圈,我发的有关钟鼓楼、什刹海的照片就有十几组,真是不厌其烦、乐此不疲。
还不止于此。我有这样一个习惯:每到一地,无论国内还是国外,我都会起个大早(白天不一定有时间),去当地的村舍田野、大街小巷,菜市场、小胡同,见什么拍什么。在我看来,我遇见的每个人、每个场景、每段故事,都有其不可替代的意义。它们蕴含了人类生活的某种真相,我只想以摄影的方式,去发现,去理解,去纪录;为之感喟、兴奋、伤感,或者迷茫……
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对繁华都市、富丽堂皇兴趣不大。我喜欢到穷乡僻壤、异域边陲,在柴米油盐、平平淡淡中,去感受寻常生活。由此观察到的一切,都是整体环境的一部分,而人类的活动,则是其鲜活的背景。我想用影像把它们纪录下来,就需要我保持抽离的眼光和角度,有一定的人生积累,有敏锐的洞察力,包括对按下快门最佳时机的把握。
对于我来说,摄影是一个爱好,同时也是应答生活的方式。它是人生长河的浮标,记录尘世的足迹,定位生命的时空。在照片中,我看到了一张张生动的面庞,一个个特定的场景,它们连缀在一起,构成了我的生活,并在日常疲惫、琐屑和无聊中,为我点亮生活的意义。
基于上述这些思绪,我把今天这一组照片,定名为“尘世”(以时间为序)。
★《银锭桥》
2016年8月27日,北京,什刹海畔,银锭桥。
银锭桥在什刹海的中心地带,据说,天气好的时候,站在桥上朝西北方向眺望,可以看见玉泉山,史称“银锭观山”,是旧时“燕京八景”之一。
我喜欢银锭桥。不知道有多少个假日晨昏,我在这里流连忘返,拍了无数张照片。这是我比较满意的一张。画面中落寞的老者,忙于生计的三轮车夫,远方影影绰绰的钟楼,比较恰当地传达了我心中的感受。
★《别人的婚事》
2016年10月4日,天津,起士林门前广场。
我在起士林西餐厅等待用餐,远远看到广场上一对新人在拍婚纱照。摄影师在给新郎整理衣服,新娘独自摆了一个造型。这时一个女孩走过,对新娘投去一瞥。我远距离用长焦拍下这个瞬间。
★《旅途》
2016年11月6日,南京南站。
我正赶火车,前面一个年轻的父亲抱着女儿急匆匆地走。女儿靠着父亲的肩膀酣睡。我紧随其后,单手操纵相机拍下这个画面。
★《留守的午餐》
2017年6月16日,陕西省,商洛山区,杨斜镇,星火村。
我来这里做关于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的报道。这个村子少有年轻男人,多是妇女、老人、儿童。这天在街上走,路旁一家人正在吃午饭,我随手拍下这张照片,起了个名字《留守的午餐》,发在朋友圈。很快有读者留言解读:“看似不经意的一咔嚓,却非常用心。灰色单调的背景墙正是留守儿童的生活写照。心中的一片绿说近却远,看似在眼前,它却在树梢,只能远望只能想象。”——这让我既愧且喜。
★《街头故事》
2017年7月30日,菲律宾,苏禄岛。
我驱车经过这条小街,看到一位红衣少女呆立在那里,身旁几个打工者似乎在期待什么。这个场景应该蕴含着某个故事,但我乘坐的车转眼走远了,只来得及回身拍下这个画面。
★《苦力》
2017年7月30日,菲律宾,苏禄岛。
烟尘滚滚的街头,满身汗渍的苦工。
★《逝水流年》
2017年7月31日,菲律宾,苏禄岛。
破旧的街道,散发着衰败的气息。我在路边等人,一位艳装老妇远远走来,从我身边经过的时候,我看到了她饱经风霜、却依然姣好的面容。她继续向前走,我拍下了她远去的背影。
★《笑颜》
2017年7月31日,菲律宾,苏禄岛。
在苏禄岛期间,当地有战事。为了保证安全,有军方随行护卫。因此,当我们乘坐军用敞篷车掠过街市时,当地人前呼后拥争相围观。给我留下很深印象的是苏禄的少女,当我把相机对准她们,会立刻低下头,捂住脸。这位少女按捺不住好奇,低头复抬头的瞬间,笑逐颜开。这是我只在青藏高原才见过的朴实羞涩,像大海和高原一样明净的笑容。我按下了快门。
★《浣衣女》
2017年8月20日,江西省,浮梁县,瑶里镇。
为采写《渡过3》中奕荷的故事,我来到瑶里。我在书中这样叙述:”瑶里古镇依江而立,瑶河缓缓从镇中心流过。数百幢明清古居沿瑶河两岸隔江相望,一字排列。镇上至今保持着古朴的风貌,有古街巷、古店铺、古码头。两人宽的窄巷中,许多门户前挂着红灯笼。孩子们在瑶河里光着身子嬉戏,小身躯上的滚落的水滴在阳光下闪闪发亮;红衣女子提着木桶从河边浣衣归来;不时有小狗从巷中窜出。”
这段关于瑶里的描写,就出自这张图片。由此可见《渡过3》都是写实,无一处虚构。
★《回乡》
2017年8月20日,江西省,浮梁县。
这是赴瑶里途中。远方是连绵的群山,山脚下是连绵的村庄。一位女子拖着小推车沿小路向村庄走去,她的两旁是绿油油的稻田。
★《炮竹梅花》
2017年9月26日,江苏省,徐州市,权台煤矿。
这张照片,是《渡过3》中《青春对抗》的场景。文章相关之处是这样写的:
“正说着,楼外突然传出‘噼噼啪啪’的鞭炮声,震耳欲聋。在这空气似乎要凝固的小房间,这声响虽然吵闹,倒也显出生气和活气。这天是双日子,小小的工人村有一家在办婚事。新娘新郎身着盛装,款款而行;一长串黑色的轿车,排场一点不比城里差。煤矿衰落了,但生活在继续,那满地的红色鞭炮纸屑,就像是鲜艳的梅花。”
★《目送》
2018年1月17日,北京,西直门外大街。
清晨,街头行人寥落。这位黑衣男子望着友人骑车远去,不知其中有什么样的故事。
★《荒原》
2018年1月19日,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
我们的车队正行进在荒原上。这个场景,让我想起上个世纪80年代的小说《亮出你的舌苔或空空荡荡》的题记,“在视野边际,望着你,这片阴郁而辽阔的记忆。”
★《大年三十的北京街头》
2018年2月15日,北京,地安门外大街。
一位老人领着孙女逛街。孙女淘气地在高台上走步,老人小心地搀扶着她。
★《乡村小学的孩子》
2018年6月6日,广西区,马山县,福兰村。
我来这里采写小林姑娘支教的故事。我在文中如此描写:“这里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个偏远山村,风景异常绮丽。站在村里任何一个位置,四面望去,满眼都是连绵的群山,平地拔起,危峰兀立。人如在画中,又好似仙境。”(参见《我为孩子们支教,孩子们为我疗愈》)
图中的孩子,就是小林姑娘的学生。贫穷和闭塞没有遮蔽他们欢快的天性。
---------------------
★本文转载自“渡过”公众号,扫码可关注: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