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0
听报道
最近接连遇到几位患者服用抗抑郁药转相的案例。由于最终发现是转相而非病愈,患者从希望、欣喜,转为失望、沮丧,是可以理解的。
不过,我觉得,转相虽不能说是好事,但也不能简单说是坏事。它可以理解为“危机”——危中之机。如果能恰当利用转相中的有利因素,为我所用,或可化不利为有利,给整个疗愈过程带来转机。
转相意味着什么?
先分析一个问题:转相是好事还是坏事?
这个问题要从多方面来看。首先,毫无疑问,转相不能说是好事。转相意味着双相从疑似到被确认。双相现在被列为重性精神疾病之一,无论疾病的复杂性,还是治疗难度,或是预后,双相都比单纯的抑郁要难对付一些。
精神科医生在处理躁郁关系时,都认同一个原则:“宁郁勿躁”。这是因为,郁的本质是对人体的保护,通过拉低情绪,降低动力,减少活动,让患者休养生息;躁则相反,会激发患者的动力、活力,促使其超常规活动,最后透支身体,给患者带来身心损害。有些患者还会因为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造成实际损失,甚至损坏个人形象和社会关系。
正因为此,精神科医生都会警惕躁狂风险,小心谨慎防止转相。
但这只是问题的一面。很多时候,双相患者会不会转相、何时转相,不是我们能够准确预见并控制的。如果患者不以个人愿望为转移,就是转相了,怎么办?如何更全面地认识转相,并有智慧地对待转相?
于是,我们需要看到问题的另一面。从积极的角度看,转相是一个契机。当患者长期处于严重抑郁状态,极度悲观绝望,且想尽办法也不能改善的时候,突如其来的转相,会让患者在很短时间内改善情绪,转变认知,增加动力;从而看到希望,获得信心,并由此能够积极行动。
这就是转相的“危中之机”,它往往也是转变的开始。
我的经历:转相成为契机
接下来,我想通过我自己的经历,来具体说明危机是怎样成为机遇的。
7年前,我经历了一次从重度抑郁向躁狂的转相。此前,在长达七个月的时间里,我陷入深度抑郁之中,服用多种药物,毫无效果,病情每况愈下,身心俱损,处于人生的最低谷。
那时,我的精神健康知识几乎为零,完全不懂抑郁的规律,因此悲观绝望,看不到希望,意志力消耗殆尽,每天卧床不起,如同行尸走肉。
所幸,尽管那时我根本不相信病能治好,仍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只坚持做一件事:吃药。对我来说,吃药就像牵着风筝的一根线,尽管希望渺茫,毕竟也还是希望;如果药也放弃了,就一点希望也没有了。毕竟吃药是最简单的,而锻炼身体、做心理治疗、参与社会活动等等,都需要一定的能量,那时的我即使有心也无力做到。
所幸药物终于见效。记得在第二次换药后的第十九天,我隐隐约约发现注意力能够集中了;随后,三天时间内,食欲、情绪、情感、动力,逐一回升,思维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表达能力,统统恢复。我后来在《渡过》中,描述了当时的狂喜:
“犹记药物见效的那一天:如同一个密闭的房间,被厚厚的窗帘遮挡,不见一丝光亮;突然,“唰”地一声,窗帘被一只手强有力拉开,灿烂的阳光瞬间破窗而入,穿透了整个房间。”
当时,我对抑郁一无所知,完全不懂得什么叫“双相”,什么是“转相”,只以为自己是“好了”。狂喜之下,信心恢复,立刻开始行动。
记得当天下午,我就出门跑步。尽管身体虚弱,也拼力坚持。我在跑道上对自己说:坚持、再坚持,多跑一步,就朝彻底康复接近一步。
以此为起点,我开始了自救。除了坚持吃药,还努力研究自己,想搞清自己得的是什么病、为什么会得病、怎么才能治好病。人生转轨亦由此开始。
现在回过来看,转相后的前三年,我应该是处于轻躁状态。好在我利用轻躁带来的生命动力,学习、研究、采访、写作,出书,办公号……事越做越多,社会链接越来越广泛,自身价值越来越体现,身心进入良性循环……不敢想象,假如没有这次转相,我继续陷于重郁状态,悲观绝望,坐以待毙,结果会怎样。
那时,我并不知道自己处于轻躁之中。还是同事后来告诉我,那时我总体正常,但还是表现出某些和以前不一样的地方:一是做决定比较快,比较草率,不太在乎别人的评价;二是做事快而粗,细节把握不够,显示某些精细判断能力受损,等等。
所幸当时的轻躁没有酿成事端,带来重大损失。所以,总体上看,当年的转相成为改变的契机。我用三年的时间,从躁狂状态逐渐平稳滑降,成功实现了软着陆。不但没有复发,还写了三本书,办了一个公号,不然就不会有今天的“渡过”的事业。
如何把危机变成机遇?
很多朋友听了我的经历后,说:“你是运气好。很多人转相后,就陷入频繁波动中,最后变成快速循环型,甚至是混合相,每天情绪如过山车一样激荡,要死要活的,痛苦不堪。”
我承认确实有运气的成分在,但仍然认为,可调控的空间还是存在,如果把握得当,软着陆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那么,如何把“危中之机”转化为真正的机遇?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要接纳双相这个事实,客观冷静面对,分析有利和不利条件,制定整体治疗策略。
如果转相了,就意味着双相是一个客观存在。即使不转相,双相仍然是双相,只是暂时没有表现出来。因此,对于转相,不必否认,不必追悔,不必有“为什么落到我头上”的怨怼。坦然面对,认真分析,努力寻找对自己有利的方面,为我所用,才是正途。
其次,要坚持用药。
对于双相治疗来说,用药是基础。而且,这特别考验用药的技巧。好比“走钢丝”,双相的治疗必须在抑郁和躁狂之间,把握恰到好处的平衡。
双相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单药治疗往往效果不好,大多需要联合用药。一般可分为三种方式:其一,情感稳定剂+情感稳定剂,如“碳酸锂+丙戊酸钠”较为常用;其二,情感稳定剂+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如“碳酸锂、丙戊酸钠、拉莫三嗪+奥氮平、喹硫平”等;其三,难治性双相患者甚至可能需要三药合用,如两种情感稳定剂+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或者一种情感稳定剂+两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
这是一般而言。一旦转相,就要当机立断调整药物。首先要减抗抑郁药,避免患者变成混合相;同时也要防止压得过猛,再次把患者打入抑郁状态。要考虑每个患者的个体差异,考虑所用药物的半衰期,以及和其他药物的拮抗关系等。整个用药过程,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必须全局在胸,整体把握,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同时又能考虑特异因素,作个性化安排,实时调整药物。
双相用药是一门艺术,有逻辑,有节奏。这特别考验医生的能力,也考验患者的耐心。患者不能指望医生一步调药成功,要有耐心,要允许医生试错。只有医患充分信任、合作,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第三,恰当利用转相,借助躁狂,激活自身。
我们都知道,治疗抑郁,关键在自救。而自救的关键是行动。要行动,就要有动力。如果患者长期处于郁期,动力、情感双重缺乏,是很难有行动能力的。
这时,转相就可能成为一个契机。要抓住这个契机,激发正向思维,改变认知,强化信心,积极行动,做一些事情。好比杠杆效应,以转相为支点,激活自己,体现自我价值,从而进一步强化信心,形成良性循环。
同时,多管齐下自我调整,保持良好状态。即使出现小规模跌落,由于患者能够鉴往知来,就可以维持信心,不至于毫无抵抗地堕入深渊。
在这个意义上,转相往往成为行动的第一步。
第四,加强自我觉察。
概括而言:转相是危机,接纳是前提,用药是基础。而觉察是上述一切的基础。
首先正确用药就需要觉察。再高明的医生,也是在密切了解患者情况后才能有的放矢调药;而患者的情况,只有自己最清楚。学会自我觉察,才能完整准确地把自己情况告知医生;甚至可以和医生讨论,共同制定用药方案。
其次,利用转相激活自己,也要靠觉察保驾护航。行动需要借助躁狂带来的动力,但行动本身也可能强化躁狂。这就需要加强觉察,判断自己处于哪一种状态,敏锐发现转相的苗头,然后通盘考虑,权衡利弊,及时采取药物之外的措施,做相应的调整。
比如,如果判断自己轻郁了,那就要注意休息,减少压力,调和内心冲突。一般来说,抑郁时觉察力和领悟力会更好些,在抑郁期,可以做一些需要深度思考的事情。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思想家、哲学家多抑郁的原因。
如果判断自己处于轻躁状态,那就可以利用躁狂的活力和思维速度,从事需要创造力的活动,比如艺术。同时要规律作息,减少社交,不凑热闹,避免进一步强化兴奋,刺激躁狂。
概括上述观点,结论是:转相不是好事,我们当然要努力避免转相。但是,如果转相已是既成事实,则不要否认,不必沮丧,而要利用转相带来的正向情绪和动力,积极行动起来,实实在在做一些事情,体现自我价值,获得自信,走上疗愈正途;并避免大起大落,谨慎小心驾驶自己的人生之翼,实现软着陆。
最后说明一点:本文适用于成年患者。青少年患者由于生理和心理都处于发育期,而且处于人生关键期,压力更大,原生家庭状况各不相同,一旦转相,处理起来就需要更加谨慎。
本文原载“渡过”公众号,扫码可关注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