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人民网昨日推出一篇文章,内容是新乡市委政法委副书记接受采访,谈记者被打事件。文中有一段描述称,被打记者“一手夹香烟、一手持手机,对拍摄中的潘某岭进行言语挑衅”,等等。

 

有人看了文章和视频后认为,这个事件“大反转”了,因为记者很嚣张,太“江湖气”。

 

看到这里,勾起我的回忆。

 

我对“江湖气”是完全能够理解的。记者行业分类很细,有金融记者、产业记者、社会记者、文化记者、体育记者、娱乐记者,等等。在某个领域里干长了,难免会带有这个行业的特征。此次事件中的被打记者,应属“社会记者”。大家都知道,社会就是一个江湖,社会记者带一点“江湖气”,很正常。

 

有时候,这“江湖气”甚至是有意为之。为什么?

 

首先,这是为了接近采访对象。如果你太书生,文质彬彬,衣冠楚楚,你就和你所处的环境不协调,当不好社会记者。

 

其次,这“江湖气”,也是自我保护,用心理学术语说,这叫做“防御”。因为社会记者,在采访中被打、被骂、被冷落、被驱逐、被追赶,是经常发生的。如果你“江湖”一点,匪里匪气的,就是暗示自己“我不怕你”、“我不在乎”,就不会太受伤。

 

我在工作之前就很书生气。我的中学、大学、研究生同学,到现在对我的印象都是“老实”。后来我当了多年的机动记者,跑过突发事件、公共政策、三农、政法、环境等等,天长日久,就有了江湖气。

 

比如抽烟。我曾有一张工作照,周围一圈人,我坐在小板凳上,嘴上叼着烟,一边提问,一边做记录。其实我不抽烟,到现在也不抽,之所以叼着烟,现在想来,是“扮酷”,是为和采访对象“共情”。

 

我本来也不喝酒,为了采访,揎拳捋袖,起坐喧哗,面红耳赤,是常有的事。久而久之,也就会喝酒了。

 

也曾遇到过很多冲突(还好没被打过),练就了各种应对方法,为的是自我保护。如果说这就是“江湖气”,是就是吧。

 

写到这里,想起我在财新时的同事庞皎明。他是《邵氏弃儿》的作者,曾写有一组《邵氏弃儿》采访手记,其中一段说:

 

“兄弟”这样的称呼,是闯荡江湖的人们常用的词汇。至于“江湖”,我一直觉得这是介于法律和道德之间的,独具中国特色的人际关系圈。“兄弟,社会需要我们这样的人。”这样的话太自恋,但却也偶尔受用,是很多调查记者的迷幻药。

 

我们与煤矿工人同吃住,去探寻煤窑的“黑金”江湖。我们拿着微薄的薪资,但却充满斗气。 “社会需要我们这样的人”,可是,“社会”又是谁呢?我们被人追打、呵斥,在盘山公路上以时速120公里的速度逃命......我们以沉默忍受伤害,这是一个基于最朴素的想法,记者的任务是刊发报道向公众呈现更接近真相的事实……

 

先信笔至此。被“江湖气”三个字引发一段思绪,并以此表达对皎明的想念。

 

 

话题:



0

推荐

张进

张进

390篇文章 1年前更新

《渡过》作者,“渡过”公号创办人,财新《中国改革》执行总编辑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