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病是全球公共卫生问题,给各国都带来严重的疾病和经济负担。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球约10亿人正在遭受精神障碍困扰,每40秒就有一人自杀。
今年的世界精神卫生日,世卫组织与全球精神卫生联盟、世界精神卫生联合会等伙伴组织一道,鼓励全世界采取公共行动。
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博士说:“世界精神卫生日给全世界一个机会,让我们团结起来,开始纠正对精神卫生的历史性忽视。我们已经看到了COVID-19大流行对人们精神健康的影响,而这仅仅是个开始。”
而在中国,2020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确定的主题是:弘扬抗疫精神,护佑心理健康。
新冠疫情后精神卫生面临挑战和机遇
2020年10月9日,我参加了西安杨森举办的“创新守护·美丽心灵”宣传活动。
西安杨森还携手北京大学第六医院、“渡过”、华贸中心,共同发起 “抑郁症患者关爱计划”,呼吁全社会给予抑郁症患者更多的支持和关爱。
在当天的活动中,中国精神卫生领域唯一的中科院院士、北大六院院长陆林教授,做了题为《疫情后精神卫生事业的挑战和机遇》的主题发言。
陆林教授具体分析了新冠疫情爆发给心理健康带来的负面影响,包括精神障碍患者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越来越多的人由于居家隔离、社交距离等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新冠肺炎污名化给当事人带来的内心创伤等等。
陆林教授指出,伴随新冠肺炎快速蔓延,各种心理问题不断凸显,部分地区精神卫生资源薄弱、精神卫生服务和培训不足问题逐渐显现,精神卫生服务体系面临巨大挑战。因此需要更进一步提高公众对精神疾病的认知水平,提升精神疾病早期诊断和标准化治疗能力,加强公共精神卫生体系建设,形成全民关注心理健康建设的社会氛围。
精神卫生形势严峻
在仪式启动前,我和人民网记者共同采访了陆林教授。
这是我两年内第二次采访陆林教授。上次我撰写了《陆林:中国精神卫生领域的今天和明天》一文;这次,陆林教授进一步透露:目前中国18岁以上成年人精神心理疾病发病率是17%左右(不包括老年痴呆)。按此计算,14亿人口中有2亿多有精神心理问题。
此外,另一个很大的挑战是老年痴呆。老年痴呆的发病率随年龄而倍增,比如65岁人群的老年痴呆发病率是6%左右,到了75岁就变成12%,到85岁是24%,到90岁则成为50%。
“现在人均寿命很高,很多人都可能活到90岁,但其中有一半会得老年痴呆。”陆林说。
精神科医务人员缺口很大
陆林透露,据统计,中国抑郁症患者大概只有30%得到及时治疗,而发达国家这个数字是80%。
差距如此之大,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传统文化因素,中国人病耻感较为严重;二是精神卫生资源不足,医务人员缺乏。
陆林以美国为例分析:美国总人口3亿,精神科医生有4万人,而中国14亿人口,精神科医生不足4万人。“没有医生怎么看病?先不说水平,只人手就不够就是现实问题。”
陆林最后概括:“整个社会文化使得很多人不愿意承认这个疾病;有的人肯承认,但医疗资源不足,想看又不方便,造成病人得不到及时救治。
心理治疗体系薄弱
在医院治疗之外,心理治疗对轻度抑郁症患者是有效的。但问题是,中国心理治疗体系很薄弱,使其不能发挥应有作用。比如在美国,临床心理治疗师有20万,而中国在医院的心理治疗师只有几千人;社会上有一些心理治疗师,但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陆林说,我们国家缺乏心理治疗师的考核、培训、监督体系,谁都可以租个房子做心理咨询和治疗,在发达国家这是违法的。心理治疗师跟医生一样,工作对象是病人,应该经过严格的考核和培训,合格后才能执业。
问题是,中国目前管理混乱,心理咨询和治疗不规范、不正规,有把人治好的,也有把人治坏的;可能帮到一些人,也可能害了一些人。
鼓励民间力量发挥作用,同时应规范和合作
陆林教授认为,要改善中国精神卫生现状,整个社会文化都需要改变。包括提高对精神心理疾病的认知、培养更多的医生和护士,等等。
但他也承认,由于精神疾病发病率很高,完全靠医务人员也不现实,需要发挥全社会的力量。他注意到,近年来很多像“渡过”这样的民间抗郁组织在发挥作用,对此他表示肯定。
他认为,医院主要是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比如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而康复方面的很多事情,可以交给社会组织来做。可以组织患者参与一些社会工作,或者为他们做一些康复训练,这方面民间机构大有可为。
此外,可以发挥康复者的作用。患者康复后,跟普通健康人是一样的,可以做很多事情。他们有自身体验,可以帮助别的患者选择相对正确的康复方式,让他们少走弯路。这既帮助了别人,同时也帮助了自己。
但陆林也强调,民间组织应该发挥作用,同时需要规范,从而减少一些风险。比如,涉及到治疗方面,要跟专业机构合作,因为治疗是涉及到生命的专业问题。
“如果缺乏规范,有时候你可能做得很好,有时候也许做得不太好。如果出了事情,即使对全社会影响不大,但对某一个人、某一个家庭,影响就很大。”陆林提醒说。
关于民间力量的规范化和专业化运作,陆林提出,政府部门、专业医疗机构、学界、产业界,都可以提供帮助与合作。专业机构也有义务来帮助民间机构。
合作是多方面的。比如,在制度、法规、政策层面要有所创新,这最为重要,从而让各部门、各机构都能够做力所能及的事,发挥各自所长,给患者提供现实的帮助。
抑郁症防治需要联合行动
接下来,我参加了当天活动最后的圆桌论坛——“创新守护美丽心灵”。
我首先简单讲述了“渡过”的历程,最后概括说:“精神疾病的预防、疗愈和康复,是一个复杂、漫长的链条,靠某个方面单打独斗很难取胜,需要政府部门、医疗机构和社会各界,包括民间力量,取长补短,通力合作。”
西安杨森神经科产品事业部负责人张春海点评说:“渡过”基于“生物-心理-社会”相融合的创新疗愈理念,做了许多事情,这与西安杨森致力于推动创新治疗方案的初心不谋而合。希望未来能看到更多像“渡过”这样有责任心、有温度的个人和组织,加入到为患者提供社会支持的行列中来。
一切为了患者
西安杨森核心产品事业部副总裁张巍女士在发言中,赞同“渡过”从患者需求出发、探索解决方案的努力。她说,西安杨森多年来也一直“以患者为中心”,在杨森全球每一间董事会议室里,都安置着一把写着“患者在等待”的椅子,提醒杨森人所做每一个决定、完成每一份工作,都首先要考虑患者的需求。
张巍女士的发言我很感兴趣。会后,我专门到西安杨森总部的会议室,看到了这把为患者准备的椅子。
值此世界精神卫生日,“渡过”期待政府、医疗、学术、社会多方合作,实实在在做事,给精神疾病患者及家属更多的支持和信心。■
本文首发“渡过”公众号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