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喻东山医生是一位好医生,我这么说,是有依据的。2016年10月,我为“渡过”公众号写“对话名医”,去南京采访他。这是我们第一次见面,却一见如故,一口气谈了四个多小时。

 

那次谈话给我留下了两个印象:一是他非常热爱自己的专业。他把为病人看病、用药说成是一门“艺术”。他说:“如果把看病仅仅当作工作,照本宣科,就一点味道都没有了。”———说这句话时,他那略带自得的表情,至今还浮现在我眼前。

 

另一个印象是他特别为病人着想。现在很多医生,因为忙,没有时间和病人细致沟通;又因为医患纠纷严重,为了自保,看病时先求无过,再求有功。这方面喻医生是很有担当的。有病人告诉我,大多数医生是不见病人不开药,但现实中很多家长,因为自家的孩子拒绝求医,无奈只好自己替孩子看病、开药,他一般都肯通融;有时病人为了自己工作、学业的需要,请他写个证明,他了解情况后,该写就写,还在字条上郑重其事地签上自己的名字。这些对他都是小事,但对于病人来说,却是帮了大忙。他肯这么做,就需要更用心、需要承担更多的风险。

 

那次采访后,我在“渡过”公众号上为喻医生开了专栏,他陆陆续续又写了很多文章,“渡过”的读者都很爱看。此前他还著有三本专著《精神病症状学》《精神科合理用药手册》《精神疾病临床治疗手册》,我都找来细读,获益良多。

 

最近听说他又有新书要出版,我赶紧索要手稿,好先睹为快。这次让我更惊喜,因为他这本新书,是专门为病人和家属写的,这实在太难得了。

 

我们都知道,精神疾病有自己的特点。首先,精神疾病成因复杂,和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具体到每个个体,更是千差万别,这就是精神疾病的特殊性;其次,人的精神世界是一个漫长的环路,精神疾病的机理涉及众多环节,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异常,都可能引发精神问题。这就决定了精神疾病的治疗,从就医到诊断到治疗到康复,需要更长的时间、更多的试错、更整体的把握、更精细的调整。这么复杂的工作,仅仅靠医生、咨询师是不够的,需要医生、咨询师,加上病人、家属,大家共同建立一个治疗同盟。其中,病人自身的努力、家属长期的陪伴和照顾,是至关重要的。

 

那么,如何激发病人的自救之心?如何让家属能够更好地陪伴? 这就需要知识。想当初,2016年我创办“渡过”公众号和“渡过”社区,一个目的就是为了让病人和家属能够抱团取暖,团结互助;而传播有助于康复的各种知识,是自助互助的第一步。喻医生这本书,从医生视角出发,实实在在,全是干货。比如,如何识别症状、如何理解医生的用药逻辑、如何自我调节、如何看病少上当、如何争取不复发、如何在治疗过程中少走弯路等,每一个都切中要害,都是病人和家属想解决的问题。

 

我又想到,喻医生这本书,不仅仅适合病人家属,也适合陪伴者。2018年初,我创办了“陪伴者计划”,提出“短期是疗愈,长期是成长,全程是陪伴”,目的是发现、挖掘众多的抑郁康复者,经过培训与考核,使之成为陪伴者,为病人和家属提供全程的服务。在这个意义上,陪伴者和病人家属的功能是一致的。

 

现在“陪伴者计划”已经全面铺开,陪伴者星罗棋布,活跃于全国各地。因此,我建议所有陪伴者们,也来看看喻医生这本书,从中获得经验和专业知识。

 

 

【附录】本书内容简介:

 

抑郁症、双相障碍和精神分裂症近些年发病率逐年上升,是最常见的三种重性精神疾病,都是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服药。用药只是治病的一个重要部分,剩下来的是病人自身调养以及家属的长期陪伴和照顾。喻医生将病人和家属关心的几百个问题分类汇总后,根据自己的真实的临床经验,认真回答,解疑释难,提供解决思路。

 

怎样减少病人的发病次数?

怎样做才能在社会上看病少上当?

怎样在治疗过程中少走弯路?

怎样理解医生用药思路?

在特定时点上是选择休息,还是选择学习或工作?

遇到病人急性发病时该怎样应对?

在疾病缓解的背景下,病人怎样恋爱、成婚、怀孕、哺乳、育儿?

何时适合且应该告知同事或领导患有该病?

 

这些问题您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

 

话题:



0

推荐

张进

张进

390篇文章 1年前更新

《渡过》作者,“渡过”公号创办人,财新《中国改革》执行总编辑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