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2022年3月19日,在渡过杭州基地劳作归来。
 

【张进按】这是我近期最用心的一篇文章,凝聚了我十年求索的全部重要内容。起因是工人出版社决定再版《渡过》1-3,我想,《渡过》三册已属于历史,何必再版?但有友人劝说:你成长道路上的每一步,都是有价值的;历史会不断重演,不同的人自然会从你的历史真实中获得自己需要的东西。故此,我同意再版《渡过》三册,不过除去对个别硬伤作必要的修订,不做大幅增删,为的是保持原文风格,让今天的读者能够看到当年真实的我、真实的心路历程。在此之外,我单独撰写本篇序言,集中梳理十年来我的思想和实践历程,作为对当年不完善之处的补正。

光阴倏忽。转眼间,《渡过1:抑郁症治愈笔记》出版已经七年,我的人生也为之改写。这次中国工人出版社打算把《渡过》系列三卷整体修订再版,嘱我写序,我得以重新审视过往的岁月。

 

一  

 

从2011年到2021年,是我人生最跌宕起伏的十年。

 

先是一场不宣而至的抑郁,在七个月时间里彻底摧垮了我,那是我人生的最低谷;尔后,没有任何过渡,突如其来的转相,带给我全新的生命体验,激发了我的活力和创造力。幸运的是,我没有像很多抑友那样陷入一轮轮躁郁循环,而是渐趋稳定(我后来称之为“软着陆”),并成就了“渡过”的事业。回望过去,我总有一种无法言说的感慨。这十年的命运,哪些掌握在上苍手里,哪些是由我自己安排,不得而知。

 

惟有感恩。

 

是的,感恩。“渡过”的事业其实很艰难,我能坚持不懈做到现在,多半是因为我怀有感恩的心态。

 

2015年8月,《渡过1:抑郁症治愈笔记》出版,当即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但今日重读,我已经无法想象,自己怎么在短短三年内,从对精神健康领域一无所知,到洋洋洒洒写出这本书。重要的还不是内容,而是写作的姿态:那样的胆大妄为,那样的不由分说,那样的舍我其谁——以十年的跨度看,我不得不承认,《渡过1》带有轻躁的色彩。

 

幸运的是,即使以今天的标准看,这本书的内容,包括其中很多断言,都没有大错。这可能归功于我20多年新闻职业生涯的训练,使我对新事物有一种直觉感受能力和整体把握能力。

 

比如,2015年的我,并未听说过现代医疗模式,但全书的结构——“他渡”(医疗)、“自渡”(心理)、“渡人”(社会)——却和现代医疗模式的“生物、心理、社会”完全吻合。冥冥之中感觉手中的笔不是掌握在我自己手中,而是一种命定。

 

但毕竟囿于个人体验的局限,《渡过1》对抑郁的认知是不完备的。比如,过于推崇药物治疗,对心理治疗的论证则很粗浅,对社会支持的理解还很朦胧;很多观点缺乏论证,激情有余,理性不足。

 

《渡过2:接纳是最好的治愈》则是阶段性的产物。2016年,挟《渡过1》成功之势,我创办了“渡过”公众号,半年内如井喷般积攒了一批文章,在此基础上编辑出版了《渡过2》。纵向来看,《渡过2》的意义,是促使我从药物转向心理,这从副标题已经可以体现——接纳是最好的治愈。

 

时光之水流到了2017年。继《渡过2》之后,我对抑郁的认知从心理层面进入社会层面。我清楚地记得,2017年除夕,我在灯下给“渡过”公众号写新年献词。我想到:在“渡过”社群,我结识了许许多多抑郁症患者,由于病耻感的存在,主流社会对他们的了解是扭曲和变形的,充斥着各种似是而非的想象。抑郁症患者的真实面貌,他们和自身性格,和家庭、社会、时代的复杂关系,从未被揭晓。

 

那么,如何更准确、更深刻地理解抑郁症?结合往日新闻工作经验,我萌生一个愿望:以“渡过”公众号为依托,去全国各地寻访有代表性的患者,参与他们的生活,和他们一起动态地研究抑郁症成因,总结应对抑郁症的成败得失,以此为当代中国的抑郁症现象,提供一个真实、完整的解释。

 

由此,2017年4月,我决定告别新闻职业,漫游全国,采写《渡过3:治愈的力量》——这个决定,是否仍然带有轻躁的成分?不得而知。我能判断的是,在《渡过3》采写过程中,我渐渐回归理性。只是和《渡过1》相比,创作《渡过3》非常艰难,其间至少有三次打算放弃,只因不能回头,才咬牙坚持下来。

 

现在看,《渡过3》对我的价值是:其一,采访和写作历时一年,其间我对抑郁症形成了较为完整和独特的认知框架,这是我此后一切作为的指导思想;其二,《渡过3》为“渡过”的事业准备了队伍。从传播知识到解决实际问题,首先需要人,“渡过”的第一批骨干,很多出自《渡过3》采写过程。    

 

从这个意义上说,《渡过3》不仅是一本书,还是一个路标,一幅路线图。
 

二  

 

十年前,我从重度抑郁中挣扎而出,出于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一步步走上了研究和传播精神科学的漫漫长途。于我而言,这是一片神奇莫测的彼岸彼土,有绮丽的风景,有无穷的可能性;复杂深邃,变幻无穷。

 

十年来,对于抑郁的认知,我经历了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历程。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这是一场思想的盛宴,既散魂而荡目,迷不知其所之。

 

纵向看,我的观点是不断变化的。我曾经是坚定的“科学”派,认为只要吃药,抑郁症就一定能好;再往后,我看到了心理治疗的作用,也发现离不开社会支持和个人的努力,包括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提升。

 

故此,利用这次再版“渡过”系列的机会,我集中梳理一下我的核心观点,构成一个逻辑闭环,作为对“渡过”系列的补正。

 

(一)抑郁是一连串事件的结果,要以“生物—心理—社会”现代医疗模式作为应对抑郁的方法论。

 

抑郁不是简单的心理问题,也不是单一的躯体疾病,而是生物、心理、社会三方面因素在漫长岁月里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当我们研究精神现象,或面对具体案例时,需要形成“四维坐标”——竖轴,分别是生物、心理、社会;横轴,是时间。有了这个坐标系,我们就能迅速、准确地定位抑郁,在一个时间跨度内,从“生物—心理—社会”三个方面寻找病因,分析内外环境,从而制定整体疗愈思路。

 

(二)抑郁的本质是人体对于耗竭的消极自我调整,是对人体的警讯和自我保护。

 

“抑郁”两字重在“抑”而不是“郁”。“郁”是“郁闷”,“抑”则是“抑制”,是身心功能全面低下导致的失能状态。抑郁的原因千差万别,根本因素是能量耗竭。人的生命能量是恒定的,当一个人过度操劳,透支生命,体力、精力逐渐流失,人体便启动神经递质调节机制,阻断快感,抑制部分功能,强行减少活动,节约能量,让人休养生息。

 

从这个意义看,抑郁并非灾难,而是大自然主宰的物种延续进化出的生存策略,是对人的警讯和保护。它不仅是一个疾病现象,还是一个生命现象、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是人类整体生活方式的问题。应对抑郁,需要采取药物、心理、运动、社会支持、价值实现等各种方法,对自己做全方位的调整和升级。

 

(三)抑郁是一种具有自限性特征的疾病,可以自行缓解,对于康复要有信心,同时又要有耐心并积极治疗。

 

所谓“自限性”,是指疾病发生发展到一定程度,靠机体调节控制病情发展,病程自动停止,逐渐好转。最常见的自限性疾病是感冒,因此有人把抑郁症称为“心灵感冒”。由于抑郁症的背后是能量的消长,它也如同感冒一样具有自限性特征,可以自行缓解,并不一定越来越重,而是时起时伏,周期发作,循环往复。不必担心抑郁症会变成重性精神疾病,或给人带来不可逆的器质性损害。

 

因此,我们要保持信心,坚信抑郁一定能治好;同时又要保持耐心,要采取药物、心理、运动等各种方法积极治疗,而不能消极等待自愈。

 

(四)抑郁症个体差异很大,没有最好的治疗方式,只有最合适的治疗方式。

 

在全球范围内,抑郁症的机理尚不明确。不同个体病因不同,症状不同,对治疗的反应不同,预后也不同。每个患者都是独特的,不存在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化治疗方案。不能寄希望于某种灵丹妙药,而要从“生物—心理—社会”三个方向通盘考虑;这三个方向的治疗方案如何组合,也要结合患者的个体差异,随时调整。这是一个试错的过程,最重要的是耐心和信心。无论医生还是患者,都要以包容的、开放的心态,寻找最合适的治疗方式;而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五)抑郁症是一个谱系障碍,病与非病没有明显的分界线。

 

抑郁症不是一种病,而是一类病,是对多种症状的统称。其临床表现千变万化,但如果抽象概括,它们又具有共同或相似的症状,呈现渐变的特征——这正是光谱的特性。

 

彩虹由七色光谱组成,但仔细观察会发现,这光谱中还有无数种颜色,在赤橙黄绿青蓝紫之间细微过渡,最终才成就七色光谱梦幻般的绚丽多彩。由此抑郁症可以视为一个谱系障碍,每一个人都在这个精神健康谱系的不同位置上,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因此,对于抑郁症,不必过于在意诊断(这往往是多变的),而需要根据症状制定多维度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并选择恰当的干预时机。同时也应该懂得,抑郁没有分水岭,病与非病没有明确的分界线,应该打消病耻感,保持自我觉察,未雨绸缪,努力让自己处于良好的生命状态。

 

(六)药物治疗是抑郁疗愈首选项,心理治疗是必选项。

 

在目前各种抑郁疗愈方案中,药物治疗是基础。它绕过病因,以消除症状为目标,是对抑郁直接、快速、硬性的矫正,并为心理治疗等其他疗愈方式赢得时间和空间。很多人对药物治疗有疑虑,觉得药物治疗有副作用,见效慢,治标不治本,容易复发。但无论如何,药物治疗有循证依据,可操作、可复制、可验证、可重现,是相对最可把握的选择。

 

心理治疗则是另一个有效路径,其原理是通过调整来访者心态,消除内心冲突,改善神经过程,减少自我消耗和自我攻击,从而保护和补充生命能量,获得根本疗愈。由此看,心理治疗应用范围广,涵盖整个病程的所有治疗阶段,是治疗抑郁症的必选项。但心理治疗成本较高,有着严格的限定条件。心理治疗的本质是自我疗愈,如果下决心做心理治疗,就要学习心理学原理,找到自己的刺激点,明确要解决什么问题,然后谨慎评估自己的条件,找到相匹配的咨询师并积极配合治疗。

 

需要特别说明: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是不排斥的,完全可以同步进行,或交替进行。

 

(七)社会支持是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的组成部分。

 

人是社会性动物,是环境的产物。人的一生,其生理和心理状态时刻受到环境和压力的影响。从病因看,和环境毫无关系的抑郁几乎不存在;从治疗看,抑郁康复和环境也息息相关。如果没有一个友好的支持性环境,患者千辛万苦取得的疗愈成果就会毁于一旦。因此,无论药物治疗还是心理治疗,都必须同步社会环境支持,就像人不能离开空气、鱼不能离开水一样,不可分割,不可或缺。

 

(八)应对抑郁症,根本在自救。

 

和躯体疾病相比,精神疾病的疗愈更依赖于个体努力。如果一位患者选择药物治疗,则要遵从医嘱,“足量足疗程”,不要轻易减药、停药;如果选择心理治疗,就需要有足够的勇气来直面内心深处的黑暗和阴影,不断发现自己、创造自己,并要反复练习,才能改变认知和行为模式。因此,行动是抑郁疗愈不可缺失的环节,良好的心态、健全的认知行为结构、成熟的防御机制、强大的抗挫折能力,都需要在行动中逐渐获得。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抑郁症疗愈的本质是自救。

 

(九)最深刻的疗愈是人的整体提升。

 

精神障碍的本质是冲突。与环境冲突,与社会冲突,与自我冲突。人最高的境界是内心的平静和满足,其要义是与自己和解,以审美的态度看待世界,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因此,药物和心理治疗都是“术”,而价值重建、自我实现才是“道”。通俗地说,抑郁的彻底康复,是两句话,“努力做一个高尚的人”“努力做一点有价值的事情”。

 

最后做一个总体概括:

 

抑郁的根本特征是人体机能抑制,其原因是身心俱疲导致能量耗竭。因此,抑郁的本质是人体对于耗竭的消极自我调整,积极的办法是从生物、心理、社会三方面补充能量、节约能量和恰当使用能量,根本路径则是生活方式调整和人的整体境界提升。基于此,“渡过”的指导思想和使命是:以自身能力为约束,以敬畏之心设边界,紧贴社会需求,构建第三系统,践行陪伴者计划,打造生态疗愈模式,探寻完全、实用、个性化、有温度的中国特色心理健康之路。

 

三  

 

以上,是我继《渡过》系列之后,于2019年最终形成的抑郁整体认知框架。这是一条“实践—理论—实践”的螺旋式上升之路,“渡过”的理论基础由此确立,并指引“渡过”的事业走过科普和社群互助两个阶段,进入解决问题阶段。


 

相较前两个阶段,寻找抑郁解决方案阶段有质的不同,从此“渡过”走进了一个凶险莫测的领域,这对我们又有巨大的诱惑——价值实现。这不是终点,因为对精神世界的探索是无止境的,将来如果有新的思考,还会随时更新。

 

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今日回顾,从《渡过1:抑郁症治愈笔记》到《渡过3:治愈的力量》,我能清晰地看到我个人的思想演变和时代的痕迹。


 

我曾自问:《渡过1》已经属于历史,是否还有再版的必要?很多友人给我肯定的答复,他们说:你成长道路上的每一步,都是有价值的;历史会不断重演,不同的人自然会从你的历史真实中获得自己需要的东西。

 

巧合的是,2019年,我完成“抑郁完整认知框架”系列后,颇为自得,却有一位读者在文后留言说:“作者痊愈日久,对抑郁症已没有当初的直接感受,写的文章开始脱离患者实际,开始显得高大上、大而全,反而没有《渡过1》那样能直达患者心灵。”——这个评价让我既愧且喜。

 

故此,我也很愿意再版《渡过》系列,除对个别硬伤作必要修正,不做大幅增删,为的是保持原文风格,让今天的读者能看到当年真实的我,真实的心路历程。

 

十年回首,从人生最低谷,到转相,到高点飘移,再到软着陆,这是一条艰险之路,容不得半点闪失。这条路如何一路走来?最终通向哪里?仍需继续探究,并以未来时日检验。

 

最后用《基督山伯爵》的一句话与读者共勉:直至上帝向人类揭示其未来计划之日,人类的全部智慧都包含在这两个词之中——等待和希望。”

 

(终稿于2022年5月10日)

话题:



0

推荐

张进

张进

390篇文章 1年前更新

《渡过》作者,“渡过”公号创办人,财新《中国改革》执行总编辑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