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文 / 萤火(渡过咨询师、辅导员,渡过父母学堂主编)

孩子抑郁后大多出现厌学、沉迷游戏、不愿运动等状况,家长一方面觉得这些行为不利于孩子恢复和未来发展,另一方面也担心自己说重了就伤害孩子。

每当家长小心翼翼跟孩子提出建议时,孩子会直接拒绝;或者家长压制心中的焦虑想跟孩子好好谈谈时,孩子就冲家长火力全开,最后闹得不欢而散。

其实,批评是一种艺术,说坏话也需要技巧。今天就来教教大家如何说孩子的坏话,不会让孩子讨厌,能够更好的解决问题。

 

1、吵架从何开始?

 

很多时候大家都会发现吵架往往是从一句话开始,那句话就是吵架的导火线。你在批评孩子的时候会说以下的话吗?你的说话方式就已经伤害到孩子,让孩子听不进去你说的是什么。

 

(1)反问质疑

在与孩子的交流中,通常会出现这样的反问场景。家长提出要求或者建议,孩子可能会用各种理由来拒绝,家长下一句话通常就是反问。

  • “你怎么一点儿都不运动呢?”
  • “怎么会呢?”
  • “这有什么好怕的呢”

这样的语句其实蕴涵着挑衅和强迫的意味,其中反映了家长的两个思维:这件事很简单,这么简单你都完不成?孩子能够敏锐的感觉到家长的强迫要求,感觉自己的想法并没有被理解,于是孩子心烦意乱,之后的聊天充满火药味。

 

(2)贴标签

家长说孩子“坏话”的时候往往会夸张的描述事实,试图让孩子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或是直接对孩子的行为下定义,贴标签。

  • “你整天都不出门”
  • “你就是个宅男宅女”

这样的说话方式有个特点就是绝对化,让孩子一点儿反驳的余地都没有,一句话仿佛一个印章,一戳下去就让孩子再难翻身。而且这样的说话方式并非是客观的,里面常使用“整天”“一直”“从来都”“一点儿也不”等绝对化的修饰词,孩子往往心理很不服气,觉得家长的描述太过绝对,有些孩子会选择反驳“谁说我整天…..我刚刚还……”,面对孩子的反驳家长只感觉这是在抬杠,挑战家长的权威,于是冲突升级不欢而散。还有些孩子被贴标签之后选择沉默不语,以回避和沉默的方式应对。

  • “我求求你了,你能不能让我清净清净”
  • “一直说一直说,你还有完没完呐”
  • “好好好,我以后注意行了吧”

图源:unsplash

 

(3)翻旧账

家长想要说服孩子的时候,往往会引经据典增强说服力,有时候会跑偏的翻起孩子的旧账,用“以前你这么………所以导致了这样………难道你还没有吸取教训吗?”的话语试图让孩子幡然醒悟,但事实上,孩子翻白眼的次数会大大增加。翻旧账的方式会让孩子感觉到家长自己子有很多的负面印象,并且一直念念不忘。此外,翻旧账会有一种被“揭短”的不良体验,孩子只感觉反感和恐惧,根本没法心平气和的接受家长建议。

 

2、说坏话的技巧

 

(1)多用模糊限制词

将绝对化的词语“一直”“一定”“一点儿也不”等换为模糊限制词。如“有点”、“左右”、“最多”、“最少”、“大概”、“可能”这样的词语对话语的真实程度和范围进行了限定。缓和型模糊限制语不改变家长的原意,但在话语中加上这类限制语相当于增加了一个缓冲带,使原来话语的肯定语气趋向缓和。如“我认为”、“我想”“我怕”、“据说”、“听说”等这样的限制语就可以缓和主观评价的语气。有些言语行为是威胁孩子面子的,为了维护亲子关系,家长要给孩子留有面子,使谈话顺利进行,所以需要使用礼貌语言;当家长的言语会使孩子反感时, 尽量使用一些模糊限制语就可以削弱批评的语气,降低观点和评价的主观性,缓和紧张气氛。

  • “我感觉你最近经常呆在房间里”
  • “我担心这样的作息可能会影响你的身体”

 

(2)先赞成再反对

面对孩子的反驳,就算家长不同意也要避免使用反问句来接话,针对孩子提出的观点和意见,如果家长想要表达对其中的不赞成,建议先利用像“虽然……,但是”、“但是”、“可是”、“只是”等表转折的复句来认同孩子的观点,然后随后继续提出反对意见,以让步的方式得到孩子的认同。

  • “我觉得你说的……….有一定道理,但是……..,你觉得呢?”

 

(3)避免情绪发泄

家长在批评孩子时往往是“积怨已久”,看到孩子的行为实在是忍不住了才会说,但这样就要警惕话语中的情绪发泄。避免情绪发泄的最好方法就是陈述事实,事实是客观的,没有情绪化信息。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J. Krishnamurti)曾经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家长们在和孩子交谈时要注意不要将自己的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对孩子的行为表现不能够“添油加醋”,渲染一种批判的情绪氛围,尽量客观的描述现实情况。如果你对孩子的反驳和”狡辩“感到气愤,那更要注意,气愤就意味着之后的聊天将进入无意义的争论与情绪发泄,导致最后不欢而散的结局。如果你感到气愤,那就先停一停,给自己两秒钟时间,不让反驳和批判的话语脱口而出。

 

(4)是请求而不是命令

命令的方式天然的让人反感,有种居高临下的俯视感。一旦人们认为不答应我们就会受到责罚,他们就会把我们的请求看作是命令。听到命令时,一个人只能看到两种选择:服从或反抗。并且如果孩子感受到你是在命令TA,那TA就会选择以激烈的方式来反抗。如何区分命令和请求:请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提出请求的人如果批评和指责,那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对方的内疚来达到目的,也是命令。对孩子提出建议时以提出建议的口吻能够收获意想不到的结果。

 

(5)听懂孩子的“狡辩”

《非暴力沟通》中提到过一句话,所有的情绪背后,都是未被满足的需求。所以如果在沟通过程中,发现孩子有情绪,不妨停下来,以开放包容的姿态,聆听孩子的需求。当孩子狡辩说“不”的时候,家长常常会认为TA是在拒绝自己。有时,家长甚至还会觉得自己的好心不被理解。然而,如果家长能够体会孩子的感受和需要,听听TA的“狡辩”,家长也许就会发现是什么使孩子无法答应自己的请求。最后,从家长的角度出发,说孩子的”坏话“也是为了孩子着想,既然如此,那不能因为说话的技巧和方法不对,让家长的一片苦心被孩子误解。希望家长都能够以正确的方式爱孩子,帮助孩子,构建融洽的亲子关系。

 

话题:



0

推荐

张进

张进

390篇文章 1年前更新

《渡过》作者,“渡过”公号创办人,财新《中国改革》执行总编辑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