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张进/文

 

类SARS重来

 

2019年岁末,湖北武汉遭遇新型冠状病毒袭击。

2020年1月20日后,疫情越发严峻。为了阻断病毒传播,1月23日上午10时,武汉被迫封城。

武汉下属市区纷纷效仿。截至目前,湖北省内共有武汉、鄂州、仙桃、枝江、潜江、黄冈、赤壁、荆门、咸宁、黄石、当阳、恩施、孝感13个地区采取“封城”措施。

截至1月24日24时,全国确诊病例1296例,死亡41例,海外确诊病例20例。

截至1月25日,广东、湖南、浙江、湖北、天津、安徽、北京、上海、重庆、四川、江西、云南、山东、贵州、海南19省市先后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

——此情此景,不能不让我回忆起惊心动魄的2003年SARS报道。

17年前,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非典型肺炎(SARS)袭击广东,迅即扩展到全国乃至全球。据事后统计,前后半年时间,中国大陆本土5000多人感染,349人死亡。

在这场灾难中,中国新闻媒体以罕见的良知、勇气和献身精神,经受了生死考验,发挥了媒体应有的作用。其中,我当时所在的《财经》杂志无疑是最优秀者。

2003年该杂志是半月刊,一家偏重于金融、商业的专业媒体。危难之际,杂志主编胡舒立当机立断,迅即转型,调动全编辑部的力量,倾巢出动,对当时这“全球最大的新闻”展开深度追踪报道。连续两期以SARS作为“封面文章”,后又连续推出了四本增刊——“SARS每周调查”。

当时没有自有网站,四个月间,杂志主刊、子刊共刊登近90篇有关SARS的深度分析和评论文章。6月初,SARS危机趋缓后,又做了一组反思报道,题为《SARS必须改变中国》,作为这次宏大的战役性报道的终结。

2003年底,《南方周末》将“年度公众服务”称号授予我们团队,并称“作为本年度国内甚至是世界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在多数媒体语焉不详或缺席的情况下,该杂志以一份财经专业媒体,转而对SARS爆发这一事件做连续发言,饱含勇气、毅力和良知,维护了新闻业的尊严”。

那时,我当时在编辑部负责公共政策报道,在舒立的指挥下,参与了整个SARS报道全程。回过头看,短短四个月,对我的职业技能是一次质的提升。

今天,武汉类SARS重来,如“铁马冰河入梦来”。故此,我努力回忆一下整个过程,为这段历史做一些个人角度的记录。

 

初战指向公众知情权

2003年2月8日下午,我的同事们结束春节长假,召开新年后第一次编前会。

家在广州、刚刚回到北京的副主编林力博,报题时提起了广州的“非典风波”。当时疫情还不紧急,我记得他叙述的重点是地方政府瞒报SARS。大家议论纷纷,很是热闹。

编前会结束时,舒立做出判断:这件事不算财经新闻,但应该给予特别的关注,原因是,其一,“不明原因”引发的疫情,属于公共卫生事件,关系到公众利益;其二,政府迟迟不肯公开真相,凸现了公众知情权问题;第三,此事虽然发生在广州,却也折射了中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的问题。

结论是:广州“非典”事件“非常重大,值得报道”。

这里简单回顾一下事件过程:

2002年11月16日,广东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接诊了一例庞姓“特殊肺炎”患者;其后,在深圳一家酒店做厨师的广东河源市人黄杏初,也出现同样症状,在河源医院久治不愈,转至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不久,黄住过的两家医院的多名医生护士先后被感染。

1月2日,广东河源传出“出现不明病毒”消息,各大药房挤满了购买罗红霉素的人,下午脱销;1月17日,中山市有关药品脱销。

2003年1月21日,广东省卫生厅组织专家组织会诊,将该病症定名为“非典型肺炎”(SARS),正式确诊佛山庞某是第一例患者。

此时,SARS已在广州蔓延开来。2月10日,深圳当地买不到抗病毒药。人们以为醋可以防病,广州食用醋脱销,广东某地一瓶白醋涨到了1000元。

2003年2月11日,广州市政府方才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广东出现“非典”,但口径还是“可防可治”。

鉴于此,编辑部把第一次SARS报道的主题,确定为“广州之疫碰撞国家防疫体系”,其要点是:尽管事件发生在地方,但从疫情被隐瞒到正式公开,过程曲折,反映了中国防疫卫生体制中的公众知情权问题。于是,这一地方新闻就上升为全国性新闻。

我记得,当时的疾控局官员称,SARS不在《传染病法》规定的“法定传染病”之列,因此不公开报告“非典”病例,是“很正常的”——这更凸现了这个事件的新闻价值。

2月20日出版的当期杂志,这组报道分为两篇。主文是《广州之疫碰撞国家防疫体系》,辅文是《“非典型肺炎”事件回放》。两篇组合在一起,主题是剖析中国防疫卫生体制问题,反映有关部门漠视公众知情权诉求。

文章提出:“新发现的烈性传染病如果没被列入《传染病法》范围,是不是就可以遮遮盖盖呢?这显示出我国重大疫情的预警、公布制度的立法上存在着严重的缺陷。什么时候应该公布或者不应该公布,造成重大损失该由谁负责,都没有具体规定。”

文中发问:“多严重的疫情才能惊动国家级防疫机构?”

说实话,当时我们在写这句话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事态会如何发展。

没想到,一言成谶!(待续)

话题:



0

推荐

张进

张进

390篇文章 1年前更新

《渡过》作者,“渡过”公号创办人,财新《中国改革》执行总编辑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