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转折点

2003年整个SARS之战,4月20日是一个转折点。

这天下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就SARS问题举行新闻发布会,原定出席的卫生部部长张文康,临时换成了常务副部长高强;同日,新华社发布消息称:中共中央决定,免去张文康卫生部党组书记职务;免去孟学农北京市委副书记、常委、委员职务。

新闻发布会上,高强披露了最新疫情:北京共确诊SARS病例339例,疑似病例402人——仅仅五天前,官方披露的北京SARS确诊病例只有37例!

高强还承认:“由于有关部门信息统计、监测报告、追踪调查等方面的工作机制不健全,疫情统计存在较大疏漏,没有做到准确地上报疫情数字。”并代表中央宣布:不得瞒报疫情!

自此,瞒报疫情现象得到扭转,各省市区纷纷公布了自己的真实疫情数字。这时人们才发现,疫情比想象严重得多——SARS已经蔓延到全国25个省市,继北京、山西、广东之后,内蒙古也成了疫区,连西北的偏远省份也出现散发病例。全国的SARS患者数字在两三天内成倍增加,达数千人之众!

现实严峻,但足以唤起记者的职业兴奋。自此之后,中国新闻界采访报道SARS再无禁忌。不仅我们,兄弟媒体也纷纷跟上,大规模报道SRAS疫情。

作为先行者,我们怎么办?编辑部决定:揭露真相的使命已经完成;接下来的任务是做深度报道,揭示SARS背后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

经过热烈讨论,大家达成共识:眼下的新闻点,应该集中指向SARS灾难中的弱势群体,聚焦农民工和中西部地区。

此前,在报道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时,我们已经意识到:中国医疗体制改革滞后,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平衡,贫困人口缺乏医疗健康保障,中西部和农村人口更是中国公共卫生体系最脆弱的环节;同时,随着人口流动、农民进城,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一直没能解决。在上述社会背景下,在如此猛烈疫情面前,中国中西部和农民工命运堪忧,必将成为重大社会问题的集中爆发点。

也就在那几天,我们获得一个新闻线索:北京疫情真相公开引发恐慌情绪,成千上万外来农民工纷纷逃离北京,把SARS病毒带回家乡,成为移动的传染源。

各种因素汇集,在4月20日之后的选题会上,编辑部做出一个决策:聚焦中西部,聚焦底层民众。

围绕这一主题,编辑部作了分工:一部分记者在京采访留京的农民工;一部分记者直接去中西部疫区现场。

山西省就在此时进入我们的视野。这是因为,山西和北京、广东一起成为最早的疫区,在SARS传播链条上举足轻重;山西又是中西部地区门户,经济地理位置相当重要,能够折射着中国中西部的整体困境。

于是,编辑部把山西作为报道重点。派谁去?胡舒立二话不说,把这个机会给了自己。我也想去,但争不过她。她作出部署:王烁负责全局;她去前线;我当责任编辑。她还哄我说:“张进,你给我当编辑我最放心了。”

在加入舒立团队之前,我曾在工人日报当记者部主任。于是我请工人日报山西记者关明协助。关明很是帮忙,开着自己的车载着舒立到处跑。舒立也给他留下了很深印象,他后来一再对我说:“你们那胡舒立太厉害了!”

那时,我们这个团队总共也就20多人,要报道庞大的中西部,力量不够。于是,我又请工人日报甘肃记者毛浓曦;《中国青年报》四川记者闵捷、山西记者刘建明、内蒙记者任彦斌担任特约记者,为我们助力。

随同舒立一起去山西的,是两个年轻女记者,楼夷和李其谚。楼夷是此次SARS报道的主力之一,采访中勇敢顽强,写有蒋彦永专访《诚实的医生》,一战成名,后来与王烁结为夫妻;李其谚本是财税记者,因是山西人,特地调来参战,成长很快,几年后写出了她的代表作《谁的鲁能》。

北京这边的记者,有赵小剑、朱晓超、胡一帆、吴小亮等,都是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其中赵小剑,一毕业就来到舒立团队,摸爬滚打了几年,算是“年轻的老同志”,在几位小师弟师妹面前,一副“大姐大”模样,经常应邀当众给采访对象打电话,做“示范性采访”。那些天虽然忙累,但其乐融融,一副欢快景象。

 

鸿篇巨制

4月30日,新一期杂志准时付印。这一期,SARS报道当然继续占据封面位置,总标题是《SARS西侵》。

也就是说,在其他媒体刚刚开始追踪疫情的时候,我们已经把视野投向了灾难的纵深发展,以及加剧灾难的深层次因素——中国公共卫生体制问题。

仅仅列举一下这组封面报道的标题,就足见其规模了:

第一组报道,主题“忧患中西部”,包含三篇报道:《疫区山西》、《甘肃遇袭》、《有气无力的四川乡镇卫生院》。这组报道以恢弘的笔触,揭示了中国卫生资源在东部和西部、城市和乡村间的配置失衡的现实,并提出:中西部地区在此条件下能否应对SARS威胁?

第二组报道聚焦农民工。那段日子,北京各工地纷纷停工,农民工仓皇奔逃,流离失所。赵小剑、胡一帆奔走于建筑工地、火车站等农民工聚集场所,切身感受这些社会人们的生活,写就细致感人的文章——《农民工在SARS阴影中》。

第三组报道是《SARS全国传播链》。这篇文章完美体现了我们团队的研究能力:先把各个渠道的资料汇聚一起,整理、分析、甄别,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再加上我们记者的一线采访所得,烛幽探隐,完全依靠自身力量,绘制出一张SARS自2002年秋天以来在全国传播的完整链条,具有极其珍贵的史料价值,后来多次被国内许多医院及研究机构引用。

第四组报道,是哈佛大学公共卫生专家萧庆伦写的评论,题为《重建中国公共卫生医疗系统》,另配一篇辅文《公共危机处理:美国经验与中国现实》,算是对整个封面报道做了概括和升华。  

这组封面报道,称得上鸿篇巨制,篇幅占整本杂志的一半。我们杂志创刊七年,连续两次做同题“封面文章”,且用如此篇幅,绝无仅有。

多年后,直到今天,每当回顾这两期杂志,我仍会心潮澎湃,油然而生“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的豪情和满足。(待续)

话题:



0

推荐

张进

张进

390篇文章 1年前更新

《渡过》作者,“渡过”公号创办人,财新《中国改革》执行总编辑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