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时常听朋友、熟人感慨:“高考太变态了!不能让孩子受这个折磨,趁早送国外去!”窃以为,如果真的如此考虑,这是逃避。

陪儿子走过半年高考后(前半年我没怎么参与),我对高考有了新的认识(和30年前我所经历的高考大不一样)。我认为,尽管一直以来,对高考有各种各样的批评(都有道理),但高考的正面价值还是远远大于负面价值;甚至可以说,它是孩子们人生道路上不可替代的一课。为何?且听我一一道来。

首先,对孩子来说,这是不可缺少的人生磨练。

高考确实凶险,但这不是高考的错,错在中国优质资源的稀缺和生存竞争的残酷。只要更多的中国人向往过上更高级的生活,高考就不可能不残酷。你只能迎难而上,经历痛苦和煎熬,收获毅力、耐力和勇气。三天一小考,五天一大考,堆积如山的资料,每天5小时的睡眠,一波又一波的巨大心理压力,等等,最后把你磨练得无畏无惧,淡定自若。自此之后,真可谓“万水千山若等闲”,些许小小困难,又算得了什么?

这也是多年后,很多孩子还会怀念高考那段岁月的原因吧?

其二,高考让孩子成熟。

今天的孩子,和30年前的我们已经大为不同。他们有了强烈的自我意识,重大的选择,必须让他们自己做主,至少要得到他们的同意。而选择意味着责任。从自主招生开始,到三大志愿的填报,一系列人生岔路口,他都要辗转徘徊,做出不可逆转的决定,并准备承担代价。

我儿子受中学母校的影响(他们每年都有三四十人考上北大清华),多年来一直向往北大,一定要填报北大。我劝说无效,在正式填报志愿的前夜,和他进行了一场严肃的谈话。我说:“我们做一个选择,首先不是想能够得到什么好处,而是想能够承受什么损失。你报北大,就放弃了人大和南大。一旦失误,你能不能承受?你能不抱怨、不后悔吗?”他回答:“我能。”我说:“那好吧,你就报北大吧。”

成绩揭晓后,果如我所料,他的成绩在北大之下,应在人大、南大之上。当晚,我对他分析了局势,但无一句安慰。他黯然、默然。第二天一早,他对我说:“爸爸,我的问题在于只有愿望,而没有和愿望相匹配的努力。如果我能管住自己,不晃晃荡荡的,更努力一点,说不定就能上北大了。”我拍拍他的肩膀:“很好!你有此反思,比上北大强;假如还能真改,比上100个北大都强!”

试想,没有如此经历,晃晃荡荡的他,岂能有此痛彻反思?成熟就在一夜之间。

其三,为高考而学习,确实让孩子的学识有直线的提高。

不能不承认,今天的孩子,他们的知识水准非我们当年能比。我翻看儿子的学习资料,发现他们的古文,完全相当于当年我在中文系大二的水平;他们的政治课时政题,让从事新闻报道的我也要费力思索;他们的英语听力,很多我都听不懂;更别说数学题,那些怪里怪气的符号,我一辈子都没有见过……我一直有一个看法,就是很多人的写作水平,往往就是他高中毕业时的水平。果如此,对18岁的孩子来说,在他们学习能力最强的年华,苦一年,但奠定了一生的知识基础,何其划算。

不是说高考没有可批评之处。但无论如何,高考是当今相对最公平的选择,不必苛责。如果说有问题,我觉得最大的问题不是高考,而是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比如各优质中学和普通中学、各名校和普通高校,它们享受的教育资源和优惠条件,是天壤之别

举个例子:我带儿子参加自主招生后,才知道北大先要通过自主招生在全国掐了一遍尖;而后,北大的光华管理学院,还要在北大内部进行光华自己的自主招生,在北大再掐一遍尖——夫复何言!

话题:



0

推荐

张进

张进

390篇文章 1年前更新

《渡过》作者,“渡过”公号创办人,财新《中国改革》执行总编辑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