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学时,学过新闻摄影。记得第一堂课,老师教如何端相机。以至于后来我一见到谁相机端得不对,就想上前纠正,以显示自己专业。不过,那时玩摄影是有门槛的,至少得有一台说得过去的相机吧?今天这个门槛几乎不存在了。尤其智能手机普及后,摄影已经是一项大众的爱好和娱乐。
我目前用的手机是三星I9308。很普通,但是随便拍拍已经足够。前几日去了徽州、黄山,随手拍了很多照片,颇有体会,在此成文。也许都是常识,权当给自己总结吧。
如何用手机拍出好照片?我由浅往深里说。
一、画面
画面要干净。很多人拍照片,无此意识。比如,拍风景,左边一根电线杆,右边一个垃圾桶;拍人物,前后左右,都有不相干的人探头探脑。这就叫画面芜杂,看起来不清爽,添堵。因此,画面干净,是好照片的第一要求。
要想画面干净,无非几个办法:一是变换机位;二是选择角度;三是调整变焦;四是适当剪裁。无非你得勤快,多想办法,取景时避开不相干的杂物,让画面干净一些。画面干净了,一是清爽,看着舒服;二是能够突出主体。
鲁迅说:文章写完后,多看几遍,把可有可无的文字,全部删去——这与摄影的道理是相通的。
二、构图
多年前,摄影技艺高低,主要看对光圈和快门的把握。如今,科技精进,我这个水平级的,可以选择自动光圈和快门。因此,最考验摄影技能的是构图。
构图是读者的第一感,决定画面的冲击力,造就画面的整体美。
如何构图?我的体会是:一要大气,线条、轮廓要鲜明、有力,画面要完整,细部符合黄金分割律;二要画面错落有致,有动感,有节奏感。
这两者,我只能说到这里,如何把握全看个人感觉。
这里我选了两张照片:一是“猴子观海”;二是“黄山天梯”,都是大画面,大场景,线条有力;三是“透明的雾”,构图比较精巧。
三、角度
角度体现了表现力。很多时候,照片比现实更美,是靠角度来实现的。
选择角度,就是用相机剪裁现实。我看过一组图片,是同一个场景的两幅照片对比。比如,泰姬陵,第一张照片,是我们熟知的,何其富丽堂皇;但是,第二张照片是一个大全景,你会发现其周围杂乱不堪,浮华感顿时荡然无存;再如,美国国会山的总统雕像庄严肃穆,但把视野放大,你会发现它只在山上雕了很小的一块,小里小气。角度掩饰了现实的不足。
好的角度,不落俗套、匠心独运。角度不同,可以突出不同的主题,表现不同的想法。因此,角度选择,可以说是一种再创造。
角度忌平庸。你拍人物,不能把人物放在正中心,这显得很傻;拍风景,一般来说,也不能让画面左右对称。中规中矩是无趣的。换一个角度,仰拍、俯拍、侧拍、通过汽车的反光镜拍、通过门的缝隙拍、通过树影拍,等等,尽量新奇一些,会给读者带来独特的感觉。
这幅照片,当时我站在高处,想捕捉远方城市尽头群山起伏,可惜相机变焦有限,拍不出效果,只能拍到近处民居的房顶,层层叠叠。本想放弃,突然灵机一动,把相机举高,拍了一张大全景。然后剪裁成一张横片,近景是灰黑色的古朴的屋檐,远方是阳光下影影绰绰的群山——我定名为“屋檐上的徽州”。
四、用光
光线是摄影最重要的表现手段之一,有光才有影。摄影就是用光来作画,光是摄影的语言。因方向和角度不同,物体的阴影位置和面积会改变,整个画面影调和色调也会呈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
在我看来,选择适当的光线,包括适当的光线方向和角度,是仅次于构图的第二大要素。光线分顺光、侧光和逆光三种。一般来说,大家都喜欢顺光,比较好掌握,但顺光拍摄的画面往往缺乏层次和立体感;侧光能使被摄物体立体化,增强质感;逆光情况下被摄物体往往会变成剪影,如果处理得好,会非常别致。
这里我选了些逆光照片。大家可以看一看,尽管逆光较难掌握,但效果是独特的。
在拍摄侧光和逆光照片时,有时需要补光。过去,补光比较复杂,要用反光板或是闪光灯。现在很多相机都有美化软件,比如美图秀秀,可以部分起到弥补作用。
我曾经比较排斥电脑美化手段,总觉得这是弄虚作假。后来发现这个软件实在好用;反正摄影是给人看的,如果能增加画面的美感,用就用吧。当然尽量不用,因为这涉及对自己技能的准确评价。
五、感觉
以上三条,都是技艺。这一条涉及更多的方面,有些玄。
和写文章一样,任何摄影都是有主题的。当你按下快门的时候,总得有一个想法:我要拍什么?我为什么要拍这个?我要表达什么?——这些答案,有高下之别,决定于你的知识、阅历、判断、修养、对生活的感受。当然,如果你根本没有答案,那就是瞎拍,不足道也。
说得更透彻一些,这就是境界。你有什么样的境界,就有什么样的感受,然后才谈得上把这些感受,通过画面、色彩、光线等等传达出来。
这里我选用了在徽州民居中拍的几张照片,“桥与荷花”、“古祠堂”、“旧事流水”,还有一些人物。尽管都是抓拍,但在拍的瞬间,对于这张照片要传达什么情绪,我心里是清楚的。
再一幅,“黄山挑夫”。上山路上,我拍了很多挑夫,有背影,有侧面;有几张我想突出挑夫紧崩的肌肉,有几张我专门拍挑夫背上滚落的汗珠,等等,都很俗套。最后这一张,是从远处,居高临下,用相机的最大变焦抢拍的。构图虽简单,但有动感,画面上三个人的位置、表情,构成呼应和对比。唯一遗憾是我的手机不够好,没有景深,不能通过聚焦把后面的两个人虚化,否则主体会更加突出,效果更好。
最后一幅,不是这次拍的,是两年前的作品,且拿来说一说。这章照片摄于波兰奥斯威辛集中营大门口。当时是傍晚,游人如织。为了画面干净,我苦等了半个多小时,直到游人寥落;恰好天色又暗下来。于是,这张照片,构图、画面、光线,集中在一起,传达出我对奥斯威辛集中营全部感受。(照片上的一行字是德文,意为:劳动通往自由)
六、发现
我自己发明了一句话:“摄影的本质是发现。”发现什么?答曰:发现生活的美和意义。
摄影面对的是现实生活。生活对于每个人来说,大致是公平的。面对同一个场景、同一个生活、同一种人生,有的人熟视无睹;有的人却能在其中发现美,并把它捕捉且表现出来——这就是摄影。
相对于这种发现能力,构图、取景、用光等等,不过是技术而已。技术可以短时间内训练,感受力却基于人生的积累,不可一蹴而就。
多数人,只是生活的过客。生活之河从他眼前流过,只留下流年梦影。莱蒙托夫《当代英雄》中的一个女主角对毕巧林说:“你见到的很多,看到的很少。”就是这个道理。
发现是一种境界。对人生缺乏感受力的人,不可能拍出太好的照片;反之则反。这也是有人第一次拿起相机就能拍得不错的原因。■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