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教授、《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塞缪尔·弗里德曼所写《给年轻记者的信》一书,感同身受。文章的思想太密集,为了阅读方便,摘引对我比较有启发的段落,加一些自己的感想,供同道讨论。

 

■ 不要认为新闻正在远离我们。传送媒介从纸张变成电脑,记者被重新命名为内容提供者……但是好奇心、充满活力的研究、敏锐的分析和雅致的文风是绝不会过时的。它们越稀有,这些特性越弥足珍惜。

——是的,新闻将永远存在。大浪淘去的只是虚假、浮华、无聊的新闻。海量信息中,真实、准确、正确的信息愈显生命力。长期提供这样信息的新闻从业人员终将获得报偿,不愿意这么干的人终将离去。这是时代对这个行业的淘汰机制。

 

■ 报纸是民主制度的《圣经》,人们根据报纸决定自己的行为。它是大多数人要读的严肃的书,是他们每天都要读的唯一的书。

——有些理想化。能达到这个目标的报纸在美国也不多见。在中国更是凤毛麟角。不过,这并不妨碍我们将之作为目标。

 

   ■ 最有价值的是要有想象力、精神和勇气来充分探索事物的复杂性。要把成见搁置一旁,要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要相信还有另一种角度。重点在于要看到事物的复杂性,准备面对严酷的现实;要敢于打破常规,寻找隐藏的事物。

——这一段似乎是专门为当今的中国记者而写的。当今中国,正处于这么一个复杂的时代。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歌德在《谈话录》中说过:“我所以得天独厚,是因为我出生在世界大事纷至沓来、方兴未艾的年代,我一生躬逢其盛,有幸经历了七年战争,接着是美国脱离英国,后来是法国革命,最后又是整个拿破仑时代,直到这位英雄一败涂地,等等。”从这个角度看,今天的中国记者,也是“躬逢其盛”。

 

■ 新闻事业是“上帝的职业”,因为没有其他工作能不断提醒它的从业者,不断对人类的恶善愚蠢和无尽的弱点予以关注。无论是采访国会还是镇委会,扬基队还是少年棒球联合会,好莱坞还是中学音乐剧,我们都在探究、理解驱动这个世界的本质力量。

作为新闻记者,我们探求的是人性周期表。每个生命,不管是著名的还是无名的,都包含基本的感情:爱或恨,雄心或懒惰,愉快或失望。我们需要深入挖掘来发现它们。

——这一段话很励志。没错,这份职业辛苦、劳累、竞争激烈、不挣大钱,但不妨用这一段话来自我期许、自高自大一下。

 

我肯定,像你一样,我被训练成只相信能被观察到和可定量的东西。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如果你的母亲说她爱你,你要去核实一下。”

——这不是对母爱的亵渎,只是极端性地说明为了探求真相应该付出怎样的努力。

 

■ 一个伟大的记者必须是一个伟大的心理学家。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 伟大的新闻记者绝不会只停留在阅读报章杂志、收集新闻材料和收听新闻报道上,而会在文学、电影和爵士乐等伟大艺术中寻找养分和催化剂。

——这是在说新闻可以从文学、艺术中获取养分。能做到这一点,就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境界。不过,有些难。有这个能力的人,很多就不干新闻了。

 

■ 在新闻界,我只相信那些穿着磨损的鞋的人,这是进行调查的证明,显示了一个记者的事业心。伟大的新闻来自性格乖戾者、偶像破坏者、持不同政见者、个人主义者,他们坚持追求使他们着迷和使他们愤怒的东西,正所谓脚上带泥,才能留下印迹。

——这一段是说记者两个最重要的特性:一是人格独立;二是要到新闻现场。

 

■ 你在做采访时,要运用你的全部感官。我的哥伦比亚大学的同事迪克·布拉德,常常派他的学生去纽约烹制汤的厨房采访。当他们传回报道时,他仅凭一个理由就惩罚了他们,因为这些报道提到了贫困、慈善、肮脏的衣服、无光泽的头发和哭泣的孩子,却没有写有关汤的内容。他向他们喊道:“你们要去吃饭!你们要去喝汤!”

——非常有意思的一个例证。我们很多年轻记者在做一个题目时,往往也会被自设的观念所遮蔽,而忘记了最根本、最自然的东西。

 

■ 要成为有道德的新闻记者,你必须永葆仁慈之心。新闻是关于沟通情感的,而不是拒情感于千里之外。……如果你不能成为人,那么你就不太可能成为记者。

——悲悯之心。有此心,则进入一个大境界。我喜欢鲁迅的一句话:“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且介亭杂文末集·这就是生活》)

 

   ■ 如果你们研究过越南战争,那么你可能看到过一张这样的照片:一个越南女孩赤身裸体哭嚎着跑在一条路上……使美联社的摄影记者黄幼公(Nick Ut)获得了普利策奖。但很少有人知道,就在黄幼公拍完那个名叫潘金淑(Kim Phuc)的小女孩之后,他把小女孩带上了一辆小公共汽车,命令那辆汽车去一家医院,并在那里恳求大夫立即进行治疗……潘金淑在28年之后的一个仪式上对英国女皇谈到了黄幼公:“他救了我的命。”我应当在这里加上一句:他也拯救了自己的灵魂。

另一张摄于1993年的照片拍的是苏丹的饥荒。照片抓拍到了正走向救济所的一个瘦弱、蹒跚的孩子跌倒的瞬间,孩子的身后是一只秃鹫。像黄幼公一样,拍这张照片的自由撰稿人凯文·卡特(Kevin Carter )获得了普利策奖。不过他没有像黄幼公那样拯救照片中的主角。卡特在英国 《卫报》的一位同事David Beresford回忆当时质问他的情形:“你为这孩子做了什么?”卡特回答说:“我什么都没做,那里有成千上万那样的孩子。”(卡特的确说过他赶走了那只秃鹫,还说他拍完照片后哭了几个小时。)在获得普利策奖后不到4个月,卡特自杀了。你永远不可能知道一个自杀者的确切想法,但事后许多卡特过去的同事不断回忆着他作为新闻记者失去人性的那一天。

——这两段故事,回答了一个新闻伦理问题:抢新闻和人性是可以并行的。

 

■ 一个记者必须永远对职业、价值观和读者(或者听众和观众)负责。集团内的忠诚或甚至仅仅是亲密关系,一定不要变成你的内部审查体制。一旦那样,你们的友谊和家族关系就会变得紧张甚至破裂。候选人、亲信、走卒都可能称你为背后捅刀的人。正如新闻业具有的那种无情的社会性,在这方面你不得不准备去适应特殊的孤独状态。

——新闻独立不是一句话、一个信念。它需要付出,有时候需要你忍受孤独,接受众叛亲离。 

       

■ 正如动物能在互相间问到恐惧和性欲的味道,你的采访对象也能在记者身上闻到弱点的味道。

——有些神秘主义?但确有道理。这就是所谓“气场”。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 在数字时代,技术本身是利弊参半的东西。……但是,你必须懂得技术只是一个工具……如果技术被不加选择地使用,那它只能是另一个陷阱,另一个对懒惰的诱惑。……当你在电脑空间进行研究时,你进入了一种憎恨编辑洞察力的文化。

——方便、快速、效率,是值得追求的。但要警惕自己失去复杂思维的能力。

 

 ■ 新闻特写把微观和宏观联系起来,把个人和公共经验与中心话题相联系。不仅应有趣,还要富于启迪、有力。

——这几句话说明了为什么小特写并不好写。机械地去找几个“小故事”,然后试图“点面结合”,写出来的总是不对劲。恐怕缺的就是“把个人和公共经验与中心话题相联系”。

 

 ■ 只有不自信的作家,才想要像他的采访对象那样丰满和富有戏剧性;只有不自信的作家,才禁不住向读者强调他自己的感受;只有不自信的作家,才不能舒缓地引导读者从故事中顿悟,而使读者认为是靠他才感受到的。

——这是我们经常不知不觉中犯的错误。

 

■ 让故事本身说话。如果你抓住一个形容词,就杀了它。

——写完稿子,从头看一遍,把所有的形容词、副词、连接词,尽皆删去,毫不可惜。

        

■ 写作的过程是一个把混乱变为秩序的行为,它试图解释生命的喧嚣与冲突。真实的生活一分一秒发生,谁也不比谁多多少。一个记者敢于相信,在无休止的生命活动中,他能有选择地察觉到最有意义的东西,然后向社会大众解释它。

——说得太好了,“把混乱变为秩序”。这正是写作的魅力所在。不能偷懒,不能懈怠于写作。因为写作不仅是一个创造的过程,还是一个思维训练的过程。 

话题:



0

推荐

张进

张进

390篇文章 1年前更新

《渡过》作者,“渡过”公号创办人,财新《中国改革》执行总编辑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