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2019年10月22日 12:30

《渡过:我的知与行》后记:行者本色

《渡过:我的知与行》后记:行者本色

 

(一)   我是一个没有故乡的人。父亲祖籍南京,抗战中全家逃难到重庆,成年后辗转去香港,1949年从香港回内地,1957年被打成右派,发配苏北。我在苏北农村长大,1981年父亲平反,我随父亲从农村逐级迁居乡、镇、县、市,最后求学定居北京。前半生,我一直漂泊,从不识故乡为何物。   也因为此,我从小喜欢游历。大概还在小学,从《警世通言》上读到一篇故事,叫《李白醉草吓蛮书》。其中讲到,李白得罪了皇帝,被...

阅读全文>>
2019年10月22日 12:26

《渡过:我的知与行》自序:知行合一

《渡过:我的知与行》自序:知行合一

 

这是一本独特的小书。既不是新闻,也不属于艺术,更不能归类为心理学。如果说有共同点,它们都是我“知行合一”人生追求的记录。   本书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我近30年记者生涯的追忆;二是八年来我在精神健康领域的思考和实践;三是摄影作品。   (一)   作家史铁生说过一句话:“万事万物,你若预测它的未来,会说它有无数种可能;可你若回过头去看它的以往,就会知道其实只有一条命定的路。”   时...

阅读全文>>
2019年10月20日 22:54

寻找活下去的理由——解读马特·海格的40条建议

寻找活下去的理由——解读马特·海格的40条建议

 

最近,我读到一本书,《活下去的理由》,被深深打动。作者马特·海格(Matt Haig),英国作家,24岁抑郁症首次发作,通过写作踏上自我救赎之路。他的作品总共被译为29种语言,曾荣获一大堆奖项。

 

在《活下去的理由》一书中,马特以细腻的文学笔法,剖白自身心理困境,精准描述了不被理解、无法言说的精神痛苦,再现了一段克服绝望、走出抑郁的生命之旅。

 

在全书的最后部分,马特给抑郁症患者写下了“如何活下去...

阅读全文>>
2019年09月07日 06:09

渡过,探索新型心理健康之路

渡过,探索新型心理健康之路

 

从今天起,连续三天,是一年一度的“99公益日”。

 

“渡过”将参加由尚善公益基金会发起的“抑路前行”项目,为抗郁公益活动募集资金。

 

从2018年起,“渡过”从知识传播阶段,进入实际解决问题的阶段。此次募捐到的资金,将用于“陪伴者计划”、社群建设、同城活动、线上课堂、线下陪伴中心、渡过电台等等。

 

最终的目标,是探索一条新型心理健康之路。

 

陪伴,是彼此照耀

 

“我太累了,睡不着,...

阅读全文>>
2019年09月02日 15:51

“渡过”之路:探寻精神疾病的“生态疗愈”模式(下)

“渡过”之路:探寻精神疾病的“生态疗愈”模式(下)

 

本文上篇,我提出:精神疾病治疗,需要树立整体观、动态观、个体观、社会观、时空观,构建一个“生态能量场”,涵盖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社会治疗,创造人与外界关系的连接,让情绪流动起来,从而获得自我疗愈、相互疗愈——这就是“生态疗愈”。

 

接下来,我想用我们的实践说明,这个“生态能量场”到底能起什么作用?

 

“生态能量场”有哪些功能?

 

首先,是共情和接纳。

 

由于病耻感的存在,精神疾...

阅读全文>>
2019年09月01日 06:20

“渡过”之路:探寻精神疾病的“生态疗愈”模式(上)

“渡过”之路:探寻精神疾病的“生态疗愈”模式(上)

 

【编者按】2018年至今,“渡过”从传播知识阶段,进入实际解决问题阶段,陆续推出了“陪伴者计划”、“亲子营”、“复学营”、“家长营”等等。并在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一套疗愈模式,定名为“生态疗愈”。现撰文总结,敬请各界批评指正。 

 

 

 

什么是“生态疗愈”?简单地说,“生态疗愈”就是人为创造出一个完整的环境,让患者在其中实现自我疗愈、相互疗愈。

 

这个想法,基于我们对当今中国精神疾病治疗...

阅读全文>>
2019年08月06日 18:22

张道龙:现在是充满希望的医学进步时代

【编者按】7月22日,本公号发表《对话陆汝斌》一文,迅即引发诸多争议和讨论,如:如何看待神经递质理论?该理论对于抑郁和双相的诊疗有何意义?双相目前是否被过度诊断?双相能否用抗抑郁药?如何看待抑郁和双相诊疗指南?如何既遵循指南,又不被其束缚?等等。

 

为了把自发讨论引入专业化轨道,近日我采访了张道龙教授。

 

张道龙,美中心理文化学会(CAAPC)创始人。1990年于哈尔滨医科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后去美国进修,...

阅读全文>>
2019年07月22日 14:47

对话陆汝斌

【编者按】陆汝斌教授是一位临床及研究型医生,有18部专著,曾在国际期刊发表380多篇论文。他拥有美国临床精神药理学专家执照,目前还担任Nature等学术期刊编辑。2018年3月,69岁的陆汝斌从台湾来大陆全职行医,以其独特的疾病理念和治疗办法,引获广泛关注。   近日,受“渡过”社群患者和家长之托,我对陆汝斌教授作了近4个小时的专访。本着新闻真实性原则,本文只就整个谈话作结构和逻辑梳理,而对陆教授的表述包括语言风格...
阅读全文>>
2019年06月26日 06:48

【抑郁完整认知】之六:最深刻的治愈是人的整体提升

【抑郁完整认知】之六:最深刻的治愈是人的整体提升 对“抑郁完整认知”的探寻之旅,至此暂时接近我的终点了。   回过头看,八年来,对于抑郁的认识,我的观点是不断变化的。我曾经是坚定的“科学”派,认为只要吃药,抑郁就一定能治好;再往后,我看到了心理治疗的作用,也发现离不开社会支持和个人的努力;如今,站在一个更高的层面,我承认,抑郁的彻底治愈,还需要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提升。   有一个观点:“三观”不正,抑郁症好不了。我曾经对此不屑一顾。走过漫...
阅读全文>>
2019年06月25日 09:56

【抑郁完整认知】之五:走出抑郁,重在自救

 

按照现代医疗模式,分别从 “生物、心理、社会”三个角度搭建好抑郁认知框架后,本系列文章应该进入最具操作性的环节了:   ——作为抑郁的主体,患者本人,应该怎么办?   这也是近年来患者咨询我最多的问题。鉴于咨询者情况各异,我一般这样回答:抑郁症是一个特质性疾病,每个人情况都不一样。我们只能从生物、心理、社会三个方面,分析自己的病因和症状,寻找一个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   接下来,咨询者往往...

阅读全文>>
2019年06月24日 11:08

【抑郁完整认知】之四:社会支持是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的组成部分

2019年5月28日,一个炎热的下午,“渡过”北京营组织学员攀登营地附近的居庸关长城。

居庸关长城横跨东西两个关隘,全长4000多米,以陡峭、险峻著称。北京营的学员平日大多缺少锻炼,体力如何?能不能登顶?会不会出事?我们心里没数。

谨慎起见,我们决定先登相对平缓的东段。一个多小时后,东段会师。多数人丢盔卸甲,气喘吁吁;仍有30多人意犹未尽(包括11位少年),决意挑战西段。

西段的难度是东段的两倍以上。一路上,...

阅读全文>>
2019年06月23日 13:09

【抑郁完整认知】之三:心理治疗的目标是解决内心冲突

上一篇,在抑郁整体认知框架下,我们讨论了如何认识药物治疗;这一篇,再为心理治疗定位。

和药物治疗一样,现实中,人们对心理治疗颇多误解。主要是两个:一是“心理治疗无用论”,认为心理治疗是大话空话,只能哄哄人,起不到实际效果;二是“心理治疗神奇论”,以为心理治疗有独门秘籍,只要找到一个咨询师,把自己交出去就行。

这两个误解,本质上是一回事,都是缘于对心理治疗的无知。

近些年,心理治疗获得了较大发展...

阅读全文>>
2019年06月22日 11:09

【抑郁完整认知】之二:药物治疗是对抑郁直接、硬性的矫正

 

上篇文章讲到,抑郁是人体对于耗竭的消极自我调整。抑郁古已有之,在抗抑郁药发明之前,人类的抑郁大多是靠消极调整(被动休息)自愈的。   但这样的被动调整毕竟不可控。首先患者不知道这是调整,心不甘,情不愿,意志沦落,信心丧失,很有可能走上绝路;其次,患者大多没有条件从容调整。面对艰难时世,心焦气躁,害怕被甩出人生轨道,急于上班、上学,调整往往被打断,前功尽弃,甚至陷入恶性循环。   因此,仅仅被...

阅读全文>>
2019年06月22日 11:07

【抑郁完整认知】之一:抑郁是人体对于耗竭的消极自我调整

【编者按】2019年6月3日,我在本公号发表《我对抑郁的完整认知框架》。这是不久前在北京营所作讲座的提纲,浓缩了我八年来研究精神健康问题的最新思考。

 

近日,我据此写成六篇文章,从今天起连续发出。接下来的五篇,标题分别为:《药物治疗是对抑郁直接、硬性的矫正》、《心理治疗的目标是解决内心冲突》、《社会支持是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的组成部分》、《走出抑郁,重在自救》、《最深刻的治愈是人的整体提升》。读者从...

阅读全文>>
2019年06月03日 12:44

我对抑郁的完整认知框架

我对抑郁的完整认知框架 【编者按】2012年9月,我开始学习和研究精神健康知识,先后写了三本书和系列文章。随着探索的深入,我的观点不断变化,一直在自我否定和完善中。不久前,我就近期的实践重新完整思考,形成了一个逻辑闭环,这个成果首先体现为“渡过”北京营上的一次讲座。本文是讲座的提纲,现公开发出。接下来,我会据此写成6篇文章,更全面地阐述上述观点。   一、抑郁的核心症状是疲劳   抑郁首先是一种生理现象,其基本症状是疲劳(瘫...
阅读全文>>
2019年05月13日 10:23

愿爱和温暖的力量继续传递——在苏州营开营仪式上的讲话

(一)

 

来自全国各地的家长和孩子们,大家好。这是我们“渡过”陪伴者计划的第四次线下活动。我先和大家分享一下我昨晚的一个感受。

 

这次活动设在太湖之滨,离市区比较远,因此我们安排了大巴车接站。我是昨天傍晚赶到的,因为事先没有仔细研究名单,当大家下车后,我才意外地发现:啊!这么多熟悉的面孔!有来自第一次杭州营的,有来自第二次苏州营的,更多是来自第三次深圳营的,还有来自长春复学营的。

 

更让...

阅读全文>>
2019年04月17日 06:49

转相之后怎么办?如何正确面对转相?

转相之后怎么办?如何正确面对转相? 最近接连遇到几位患者服用抗抑郁药转相的案例。由于最终发现是转相而非病愈,患者从希望、欣喜,转为失望、沮丧,是可以理解的。   不过,我觉得,转相虽不能说是好事,但也不能简单说是坏事。它可以理解为“危机”——危中之机。如果能恰当利用转相中的有利因素,为我所用,或可化不利为有利,给整个疗愈过程带来转机。   转相意味着什么?   先分析一个问题:转相是好事还是坏事?   这个问题要从多方面来看。首...
阅读全文>>
2019年04月05日 11:01

【咨询笔记】“7个好朋友,住在我的身体里”

【咨询笔记】“7个好朋友,住在我的身体里”   4月3日,女孩画的7个人。女孩妈妈说:“我让她写上他们的名字,她说不想让别人知道。”       (一)   一个北方寒冷春日的下午,在客居的旅店,我见到了前来咨询的母女俩。一见面,我就理解了此前母亲和我联系时的焦急:青春妙龄的女儿,苍白、单薄、消瘦,身体僵硬,神情呆滞。她不敢看我,在床边上紧张地坐下;每说一句话,都要抬眼看一下自己的妈妈,显得内心惊惧不安。   谈话很艰难。在妈妈的鼓励下,女...
阅读全文>>
2019年04月03日 07:14

长春复学营开营记

长春复学营开营记

 

(一)

 

4月1日,“渡过”长春复学营如期开营。

 

这是一次充满了不确定性的尝试。首先招生不顺。原计划招收20名学员,最终只有6人入营。我们分析了原因:这是第一次实验,对于能取得什么样的效果,家长、学员都心里没底;长春远在东北,交通不便;家长全程陪同,难以腾出那么多的时间……

 

尽管如此,几乎未经讨论,我们就形成了共识:即使只有一个学员,复学营也要开营。

 

如我在不久前发表的《“渡过...

阅读全文>>
2019年03月27日 09:31

“渡过”九问:再出发

“渡过”九问:再出发

 

【编者按】自去年6月“陪伴者计划”启动后,“渡过”进入快车道。亲子营、复学营相继推出,线上陪伴课程开始打造,康复基地也在酝酿中。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渡过”,可谓因缘相遇、风云际会。为了在内部明确方向,形成共识,不久前,我用自问自答的方式,撰写了这篇《“渡过”九问》,作为培训资料。现公开刊登,以期外界也能了解“渡过”,给予理解和支持。


 

1. “渡过”的目标是什么?

 

答:“渡过”...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