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过:我的知与行》后记:行者本色

(一) 我是一个没有故乡的人。父亲祖籍南京,抗战中全家逃难到重庆,成年后辗转去香港,1949年从香港回内地,1957年被打成右派,发配苏北。我在苏北农村长大,1981年父亲平反,我随父亲从农村逐级迁居乡、镇、县、市,最后求学定居北京。前半生,我一直漂泊,从不识故乡为何物。 也因为此,我从小喜欢游历。大概还在小学,从《警世通言》上读到一篇故事,叫《李白醉草吓蛮书》。其中讲到,李白得罪了皇帝,被...
(一) 我是一个没有故乡的人。父亲祖籍南京,抗战中全家逃难到重庆,成年后辗转去香港,1949年从香港回内地,1957年被打成右派,发配苏北。我在苏北农村长大,1981年父亲平反,我随父亲从农村逐级迁居乡、镇、县、市,最后求学定居北京。前半生,我一直漂泊,从不识故乡为何物。 也因为此,我从小喜欢游历。大概还在小学,从《警世通言》上读到一篇故事,叫《李白醉草吓蛮书》。其中讲到,李白得罪了皇帝,被...
这是一本独特的小书。既不是新闻,也不属于艺术,更不能归类为心理学。如果说有共同点,它们都是我“知行合一”人生追求的记录。 本书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我近30年记者生涯的追忆;二是八年来我在精神健康领域的思考和实践;三是摄影作品。 (一) 作家史铁生说过一句话:“万事万物,你若预测它的未来,会说它有无数种可能;可你若回过头去看它的以往,就会知道其实只有一条命定的路。” 时...
最近,我读到一本书,《活下去的理由》,被深深打动。作者马特·海格(Matt Haig),英国作家,24岁抑郁症首次发作,通过写作踏上自我救赎之路。他的作品总共被译为29种语言,曾荣获一大堆奖项。
在《活下去的理由》一书中,马特以细腻的文学笔法,剖白自身心理困境,精准描述了不被理解、无法言说的精神痛苦,再现了一段克服绝望、走出抑郁的生命之旅。
在全书的最后部分,马特给抑郁症患者写下了“如何活下去...
从今天起,连续三天,是一年一度的“99公益日”。
“渡过”将参加由尚善公益基金会发起的“抑路前行”项目,为抗郁公益活动募集资金。
从2018年起,“渡过”从知识传播阶段,进入实际解决问题的阶段。此次募捐到的资金,将用于“陪伴者计划”、社群建设、同城活动、线上课堂、线下陪伴中心、渡过电台等等。
最终的目标,是探索一条新型心理健康之路。
陪伴,是彼此照耀
“我太累了,睡不着,...
本文上篇,我提出:精神疾病治疗,需要树立整体观、动态观、个体观、社会观、时空观,构建一个“生态能量场”,涵盖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社会治疗,创造人与外界关系的连接,让情绪流动起来,从而获得自我疗愈、相互疗愈——这就是“生态疗愈”。
接下来,我想用我们的实践说明,这个“生态能量场”到底能起什么作用?
“生态能量场”有哪些功能?
首先,是共情和接纳。
由于病耻感的存在,精神疾...
【编者按】2018年至今,“渡过”从传播知识阶段,进入实际解决问题阶段,陆续推出了“陪伴者计划”、“亲子营”、“复学营”、“家长营”等等。并在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一套疗愈模式,定名为“生态疗愈”。现撰文总结,敬请各界批评指正。
什么是“生态疗愈”?简单地说,“生态疗愈”就是人为创造出一个完整的环境,让患者在其中实现自我疗愈、相互疗愈。
这个想法,基于我们对当今中国精神疾病治疗...
【编者按】7月22日,本公号发表《对话陆汝斌》一文,迅即引发诸多争议和讨论,如:如何看待神经递质理论?该理论对于抑郁和双相的诊疗有何意义?双相目前是否被过度诊断?双相能否用抗抑郁药?如何看待抑郁和双相诊疗指南?如何既遵循指南,又不被其束缚?等等。
为了把自发讨论引入专业化轨道,近日我采访了张道龙教授。
张道龙,美中心理文化学会(CAAPC)创始人。1990年于哈尔滨医科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后去美国进修,...
按照现代医疗模式,分别从 “生物、心理、社会”三个角度搭建好抑郁认知框架后,本系列文章应该进入最具操作性的环节了: ——作为抑郁的主体,患者本人,应该怎么办? 这也是近年来患者咨询我最多的问题。鉴于咨询者情况各异,我一般这样回答:抑郁症是一个特质性疾病,每个人情况都不一样。我们只能从生物、心理、社会三个方面,分析自己的病因和症状,寻找一个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 接下来,咨询者往往...
2019年5月28日,一个炎热的下午,“渡过”北京营组织学员攀登营地附近的居庸关长城。
居庸关长城横跨东西两个关隘,全长4000多米,以陡峭、险峻著称。北京营的学员平日大多缺少锻炼,体力如何?能不能登顶?会不会出事?我们心里没数。
谨慎起见,我们决定先登相对平缓的东段。一个多小时后,东段会师。多数人丢盔卸甲,气喘吁吁;仍有30多人意犹未尽(包括11位少年),决意挑战西段。
西段的难度是东段的两倍以上。一路上,...
上一篇,在抑郁整体认知框架下,我们讨论了如何认识药物治疗;这一篇,再为心理治疗定位。
和药物治疗一样,现实中,人们对心理治疗颇多误解。主要是两个:一是“心理治疗无用论”,认为心理治疗是大话空话,只能哄哄人,起不到实际效果;二是“心理治疗神奇论”,以为心理治疗有独门秘籍,只要找到一个咨询师,把自己交出去就行。
这两个误解,本质上是一回事,都是缘于对心理治疗的无知。
近些年,心理治疗获得了较大发展...
上篇文章讲到,抑郁是人体对于耗竭的消极自我调整。抑郁古已有之,在抗抑郁药发明之前,人类的抑郁大多是靠消极调整(被动休息)自愈的。 但这样的被动调整毕竟不可控。首先患者不知道这是调整,心不甘,情不愿,意志沦落,信心丧失,很有可能走上绝路;其次,患者大多没有条件从容调整。面对艰难时世,心焦气躁,害怕被甩出人生轨道,急于上班、上学,调整往往被打断,前功尽弃,甚至陷入恶性循环。 因此,仅仅被...
【编者按】2019年6月3日,我在本公号发表《我对抑郁的完整认知框架》。这是不久前我在北京营所作讲座的提纲,浓缩了我八年来研究精神健康问题的最新思考。
近日,我据此写成六篇文章,从今天起连续发出。接下来的五篇,标题分别为:《药物治疗是对抑郁直接、硬性的矫正》、《心理治疗的目标是解决内心冲突》、《社会支持是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的组成部分》、《走出抑郁,重在自救》、《最深刻的治愈是人的整体提升》。读者从...
(一)
来自全国各地的家长和孩子们,大家好。这是我们“渡过”陪伴者计划的第四次线下活动。我先和大家分享一下我昨晚的一个感受。
这次活动设在太湖之滨,离市区比较远,因此我们安排了大巴车接站。我是昨天傍晚赶到的,因为事先没有仔细研究名单,当大家下车后,我才意外地发现:啊!这么多熟悉的面孔!有来自第一次杭州营的,有来自第二次苏州营的,更多是来自第三次深圳营的,还有来自长春复学营的。
更让...
【编者按】自去年6月“陪伴者计划”启动后,“渡过”进入快车道。亲子营、复学营相继推出,线上陪伴课程开始打造,康复基地也在酝酿中。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渡过”,可谓因缘相遇、风云际会。为了在内部明确方向,形成共识,不久前,我用自问自答的方式,撰写了这篇《“渡过”九问》,作为培训资料。现公开刊登,以期外界也能了解“渡过”,给予理解和支持。
1. “渡过”的目标是什么?
答:“渡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