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2017年05月02日 22:58

关于疾病、生命和治愈的对话

关于疾病、生命和治愈的对话

【编者按】4月13日,我开始抑郁症寻访之旅。第一站首选贵州,采访砚谷墨清。

 

我和墨清相识已久,缘于他在“渡过”公号上发表的几篇作品(《一位双相患者的成长》、《我的大姨》、《天既注定,你即配合》等)。他的才情,他对于疾病、生死的思考,给我留下了很深印象。

 

后来才知道,他是一位有着十年病史的患者,也是中国传播精神健康知识“阳光工程”最早的志愿者。故此,我把墨清选为第一位采访对象,希望和他一起探...

阅读全文>>
2017年05月02日 22:49

【采访札记】之五:为什么会有“学习困难症”?

【采访札记】之五:为什么会有“学习困难症”?

 

五一假期,接到一位老读者邀约,去看看她读大学的儿子。我恰好无事,欣然前往。这位妈妈是希望我去帮着判断一下孩子的状态,出出主意;但对我来说,何尝不是一次很好的采访机会呢?

 

(一)

 

中午,到达孩子读大学的城市,先和大人谈。

 

我和孩子的妈妈相识已久。去年底,孩子双相躁狂发作,妈妈就不断和我商讨对策,因此我大致了解孩子的病况。一见面,看到妈妈憔悴的样子,就知道她已经不堪重负了。为了儿...

阅读全文>>
2017年04月20日 22:40

【采访札记】之四:别委屈了孩子

【采访札记】之四:别委屈了孩子

 

在上篇“采访札记”中,我提到,青少年抑郁症的主题太复杂,我没有能力、也暂时不想触及。但是,仍然是非我所愿,我的第五位采访对象,又是孩子。这真的说明,现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实在太严重了!

 

昨天(4月18日)一早,我从綦江赶往恩施,在重庆转车。此前几天,有一对来自重庆的夫妻,为女儿的事约我见面。于是我在重庆停留了4个小时,又获知了一个让我内心酸楚的故事。

 

(一)

 

先见到孩子的父亲。他...

阅读全文>>
2017年04月17日 07:59

【采访札记】之三:“救救孩子”

【采访札记】之三:“救救孩子”

 

上周四,我发出《写一卷书,行万里路》后,好几位读者不约而同地提到了青少年抑郁问题。

 

一位读者留言:“我个人有几点想法:1.青少年是患病,很多人自初中就开始患病了;2.中国的教育和家庭教育促成了这一疾病的早发(强烈呼吁这一点);3. 防止发病,正确对待和治疗方面路还很长。”

 

立刻有一位读者跟帖:“我的发病时期正处于高三,对于青少年(18-26)岁这一段时期从学校走上社会,面临着学业、就业、婚姻...

阅读全文>>
2017年04月16日 22:12

【采访札记】之二:回不去的故乡

【采访札记】之二:回不去的故乡

 

一早,墨清驾车载我从遵义去桐梓。

 

选择桐梓,是因为桐梓是墨清的故乡,他曾在此工作五年。墨清是仡佬族人,他认为,精神疾病和个人的历史相关,尤其和心灵史相关;而原生家庭和民族文化的影响不可摆脱。桐梓之行,其实是追溯抑郁成因之旅。

 

(一)

 

途中翻越娄山关。山高路险,山色迷蒙。一路上,墨清对我回叙了他和疾病相搏的历程,最后感慨道:“这十几年,我活得这么费劲,可是讲起来,一会也就讲完了...

阅读全文>>
2017年04月16日 22:09

【采访札记】之一:一次基层看病的体验

【采访札记】之一:一次基层看病的体验

 

因为误点,飞机降落遵义时,已是4月14日子夜。砚谷墨清已在机场苦等6个小时了。

 

墨清是资深患者,2009年起即担任中国最早抗郁自组织“阳光论坛”的管理员,现在遵义某高校给学生做心理咨询。这次我到贵州,主要是为采访他。

 

遵义市区在机场40公里开外,墨清把我就近拉到新蒲住宿。新蒲是遵义的新区,建了一半,政策变化,停了下来。以前这里是一片农田,现在成了高楼。但光有楼盘没有人,到了夜里,更是冷冷清...

阅读全文>>
2017年04月14日 20:25

写一卷书,行万里路——我的创作计划

(一)

 

古语云:人到中年万事休。我却是到了中年,才越来越明白应该干些什么。

 

我本科中文,硕士新闻。而后媒体生涯29年,东奔西走,沉浮起落,虽一无所成,总算对人生和社会有几分体验。

 

五年前,一场不宣而至的疾病,引领我进入精神科学的大门。于我而言,这是一片神奇莫测的彼岸彼土。那里有绮丽的风景,有无穷的可能性;复杂深邃,变态无穷;既散魂而荡目,迷不知其所之。

 

我审视自己:对新事物学习能...

阅读全文>>
2017年04月07日 08:09

多维度认识抑郁症, 兼对《渡过》的补正

多维度认识抑郁症, 兼对《渡过》的补正 【编者按】2017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是抑郁症。选择在这一天,我写下近年来对抑郁症问题的完整思考,亦以此作为对《渡过》一书的补正,以及我即将写的下一本书的思想框架。     很多人都习惯于从自身经验出发认识外部世界。这并非坏事,因为由此得到的认识往往更真切和更有力量。但是,如果仅仅停留于此,他的视野也会是有局限的。   我对于抑郁症的认识,曾经如此。   5年前,药物治疗把我从双相重度抑郁发作的泥潭...
阅读全文>>
2017年03月18日 06:55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原创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原创

——“健康中国十大图书”颁奖典礼上的演讲

 

我的《渡过2:接纳是最好的治愈》荣选2016年度“健康中国十大图书”。颁奖典礼上,主办方(人民网、《健康时报》)请我就“原创来源于生活”讲几句话。以下是我的现场讲演。

 

 

(一)原创越来越重要

 

有人说,新闻衰落了,出版衰落了,阅读衰落了。

 

不对。衰落只是表象。在这个表象的背后,深层次的事实是原创的地位更加重要。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渠...

阅读全文>>
2017年02月25日 05:23

【咨询笔记】青少年患者要不要坚持上学?

【咨询笔记】青少年患者要不要坚持上学?   打开电脑,整理这几年的咨询案例,发现青少年患者为数不少。有的是中学生,有的是大学生,甚至还有博士生;有的是自己来的,更多是父母带来的,或者由父母代为咨询。除了问医问药,一个普遍问题是:患病期间,还要不要坚持上学?   青少年得精神疾病往往比成年人更痛苦。这一方面是因为精神疾病发病越早,病因越复杂,治疗起来也相对麻烦;另一方面,青少年处于求学时期,正在人生紧要关口,如果耽误学业,一步跟不上,步步...
阅读全文>>
2017年02月19日 16:01

写作是生命的翅膀——“写作微课堂”小结

写作是生命的翅膀——“写作微课堂”小结   博主按:本文为“渡过”公号写作讲习班部分学员的心得体会,由我编辑而成。原发“渡过”公众号,现全文转载。       2017年春节假期,“渡过”公号创办人张进老师用休息时间,为“渡过”读者开办了网上“写作微课堂”。   这个写作讲习班主要面向对写作有兴趣、但从未写过文章的读者。张进老师说:“如果学员们认真听完这个讲座,大致知道文章的章法,敢于下笔,能够写出一篇完整的文章来,我的目标就达到了。...
阅读全文>>
2017年02月12日 21:48

【咨询笔记】减药为什么?

【咨询笔记】减药为什么?   今天,一位患友找我咨询减药的问题。   她说,抑郁多年,没怎么吃药,一直硬扛着。每天头脑不清醒,浑浑噩噩的。后来换了一位医生,采用多种药物联合治疗,终于有了效果。现在头不疼了,人有了力气,体会到以前从未有过的轻松、清醒和快乐,工作能胜任,人际关系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这本是好事,但她也有两个纠结。   一是担心自己是不是转相了?她一直认为自己得的是抑郁症,可是突然之间好得那么快,整天高高兴...
阅读全文>>
2017年01月28日 00:11

觉察,接纳,行动——除夕夜致读者

觉察,接纳,行动——除夕夜致读者   (一)   这是农历2016年除夕。窗外浓墨的夜,零零星星的鞭炮的闷响,若有若无的火药味儿,烟花的光破窗而入,屋里闪烁微明。我坐在这里,给“渡过”的读者们写几句话。   前几天,和一位朋友聚谈,说起“渡过”公众号,他问我是怎么设计的?有过什么思考?我一愣,从没想过这个问题;努力想了想,老老实实回答:没有任何刻意思考,只是凭着兴趣和直觉,顺其自然,随物赋形,一步步走到现在。   这并非自夸或自谦。...
阅读全文>>
2017年01月23日 06:37

【对话名医】 王健:治疗失眠,能不能不吃药?

【对话名医】 王健:治疗失眠,能不能不吃药?   王健,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理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学科带头人,硕士生导师。曾参加过2003年“非典”传染、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玉树地震、2013年青岛爆燃事故、2014年马航空难、2014年江苏昆山爆燃事故等重大紧急事件的心理危机干预。   上个世纪80年代,王健求学于北医,毕业后分配至北京回龙观医院临床心理科当医生,一干就是20多年,直到2016年调任广安门医院心理科主任。   当被问及为什么要离开工作...
阅读全文>>
2017年01月14日 07:59

【世相】之二:流民

【世相】之二:流民   河北省衡井公路锚营段一侧,有一座孤零零的院落;院外是一块半个足球场大小的荒地,细看地上还立着一截截碗口粗的树桩。看见生人,带着黑色口罩的女主人上前问话。当摘下口罩,我发现她已是一位满面沧桑的老妇了。       她叫胡玲相,今年70岁,原籍河北衡水白宋庄乡。30年前的1986年,她和丈夫携两儿两女迁到这里——河北省辛集市锚营村,与当时的村委会签下协议,一次性交齐300元,获得这块地的永久使用权;又...
阅读全文>>
2017年01月13日 19:03

行动之年(《中国改革》2017年第1期前言)

一年更始,不能免俗,也来做一些展望。

2016年1月,《中国改革》改版。在当期所写前言《理智之年》中,我就当时的高频词汇“新常态”作如下分析:

“新常态意味着经济增长的动力和下行的压力并存,强烈的改革诉求和巨大的利益集团阻力并存,民间不可压抑的活力和顽固的桎梏并存,百姓公民意识的觉醒和现实的阻碍并存。而要实现新常态,需要更沉稳的心态,需要对世界、对自身的理性把握。”(详见本刊2015年第1、2期合刊前言“...

阅读全文>>
2017年01月01日 01:20

“渡过”公号2017年献辞

“渡过”公号2017年献辞

 

(一)   曾经行走黑暗,痛苦、挣扎、麻木 盘旋内心的恐惧,不可名状   相信科学,相信自己 这唯一能救赎的光   (二)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堵墙 同时也有一扇门   自恋、恐惧、封闭 把自己和真相隔开   推倒这堵墙,打开这扇门 点亮心中的光,让真相毕现   (三)   接受不堪的事实,接受难言的经历 与命运和解,与真实相遇   在绝望中尝试,在尝试中等待 在等待中改变,...

阅读全文>>
2016年12月27日 20:10

消除病耻感,社区能做什么?

消除病耻感,社区能做什么?   所谓“病耻感”,顾名思义,就是社会大众对某种疾病的负面评价和反应,以及患者本人由此内生的羞耻感受。病耻感的直接后果,是社会对患者,乃至患者对自身的排斥。   在各种疾病中,病耻感最强烈的恐怕就是精神疾病。与之直接对应,很多精神疾病患者在社会上饱受歧视。   这种歧视可分为外在与内在的歧视:前者表现为对患者抱有偏见,认为他们在某种程度上是有欠缺的,不必受到尊重或公平对待;后者是患者对自己的看法...
阅读全文>>
2016年12月20日 13:13

高棉的微笑【图文】

高棉的微笑【图文】     12月15日至20日,我带81岁的妈妈去柬埔寨旅游。因是随团,不能自由活动,又得照顾妈妈,只能走马观花,用一组照片来代替游记。   柬埔寨给我直截了当的印象是贫穷。这里的人均月收入在100美元以下。车行大街、小巷、乡村,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上个世纪70、80年代。   不过,柬埔寨也不只是贫穷这么简单。和柬埔寨人接触,发现他们的内心有很复杂的情愫,这和我在菲律宾的感受大不一样。   我们的导游小温,...
阅读全文>>
2016年12月19日 11:34

没有“他们”,只有“我们”——社区康复在中国

没有“他们”,只有“我们”——社区康复在中国   和原岩波的谈话,是从中国精神障碍患者的处境开始的。   “很多患者,病了几十年,父母不在了,兄弟姐妹人过中年,单位同事也换了好几茬。他的社会关系就断了,医院就成他的家了。”他说。   但中国医疗资源有限,对大多数患者来说,医院也不可能永远是他的家啊。而且,患者如果长期住院,与家庭、正常人群和社会环境隔绝,个性会逐渐发生改变,严重者甚至会形成精神衰退。   在医院和家之间,就需要一个中间地带,...
阅读全文>>